我知道可能在一個影片評論前加入一個小故事很奇怪,但是這個事情發生的如此天意,以至于讓我感覺必須放在評論之前分享給大家:
4.28的點映場,電影熱度不算高,場次人數不過十人。我這一排就我一個人,在我左邊隔兩三個位置是一個伯伯,大概50多歲了,一件花襯衣,很随便,很低調,所以我觀影全程也沒注意他,全身心放在電影上。
電影放了沒多久,大概在齊局長自殺後的一段抒情,我聽到了旁邊的抽泣聲,我内心OS:“不是吧,這能哭?”再往後面,也就是劉立軍的老婆不小心墜下身亡時,抽泣聲再次傳來,這次幾乎沒停過,一直到了電影結束。
其實抽泣聲并不讨厭,反而斷斷續續的給這部電影增加了一絲凄涼,在最後也增加了正義來臨的浩然之氣,可是我實在想不通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讓人哭出來?
電影結束,他離場經過我的時候,我不經意問了一句:“請問您看哭了嗎”他說是的,我追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這部電影拍的就是我啊”我一驚!我難道遇到原型了?
我邀請他和我一起吃宵夜(花了42請他吃了漢堡王),希望聽聽當時的故事。但其實他并不是原型,可是他在二十年前确确實實是幹調查工作的,2018年掃黑專項組成立,而在很多年前,有很多個人英雄也在為除黑進行努力着,他們有專門成立小組,也有的隻是孤膽戰士。而我碰見的這位大伯,幸運的屬于前者。
他是我國H省的一個小縣城的民警,一晚他在休息的時候,一個男人很狼狽的來找他索要離婚文件,他詢問原因的時候,那個狼狽的男人哭了出來,說是有人逼他和他老婆離婚,并強制要求他老婆改嫁,不然就打死他。在幾個人的配合之下,他們找到了那個男人的老婆,卻發現他老婆被幾個混混所控制,但是混混之一卻是某局長的孩子,于是就有人在想要不不摻和這個事情了,随它去吧。
但是這個伯伯并沒有收手,和兩個兄弟一起調查這個事情,前期很順利,抓了這幾個混混,雖然沒有太明目張膽的抓那個局長兒子,可是也給了足夠的威脅。
直到後來,那個之前來找他們離婚的男人“自殺”了,因為與其說是自殺,不如說是拙劣僞造的他殺,可是如此明顯的證據擺出來卻依舊無法翻案,這個伯伯很生氣,他們幾個人繼續搜查這個案子的證據,但是好像沒深入一次,就有一個朋友被調走,到後來隻剩下他和一個一起進來的人還在暗地裡思考着這個案子。
有一天,終于有眉目了,好像一切的證據都指向了那個局長的兒子,甚至報告給了縣長,但是當他發現縣長用了幾句話糊弄他,書記對他進行了批評,領導找他談話免去了他的職務,他才知道他是多麼天真。後來他去了S省做銷售,而跟他一起進來的朋友,也在他離開不久後被免職。
所以,他告訴我,這個世界比電影恐怖,但是世界上好人也比電影裡多。
他來看看這部電影,是想看看現在有多少人在做着他以前沒能完成的事情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表現了如今的掃黑除惡,也是為以前抗擊黑惡勢力的英雄們一個交代。
評論開始:
看了很多評論,為了稍微與衆不同那麼一點點,那我就從影片類型的角度展開講講吧
1. 主旋律電影的橫向對比:
毫無疑問,看過這部電影的觀衆都知道,整部電影的走向是主旋律化的,而主旋律化的影片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差别,甚至可以說同個國家不同地區的主旋律電影都是有差别的(比如中國的内地與香港)。
主旋律電影這幾年的泛濫往往都以軍事片的方式在内地呈現,比如《金剛川》《八佰》《戰狼》等,而也有一些所謂掃黑除惡的電影一般以動作片或者僞警匪片呈現,比如《大人物》(這個電影和今天的電影值得放在一起好好說說,所以後面再講講。),還有《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祖國》這種打着喜劇的單元式電影。
于是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内地的主旋律往往以類型片的方式出現在大銀幕上,而不同的是,内地的主旋律電影經常都是以宣傳為主,而娛樂放在後位。所以往往場景以及最後的情感立意都很大,要能鎮得住觀衆,所以類型片是個很好的選擇,故此,電影中往往要有類型片的要素,比如喜劇,動作,戰争等等。
但是這次《掃黑:決戰》明顯有點不一樣,他少了一種類型化,多出來的很多是文戲,或者說,這部電影貌似并不想往類型片上走,走的路線更多是通過描述一個案件而宣傳國家掃黑除惡的力量,而在咱們中國另一個地方的電影工業,也采取的是這個拍攝手段。
就是香港,所以它貌似更像是一種香港警匪片,擁有過多的職位描述,也有很多的案情介紹,甚至還有不錯的反轉,最後加入少量令人緊張的戲份氛圍,可以說近幾年來香港的主旋律電影也都是這樣的,諸如《寒戰》《反貪風暴》等等(但還是比《反貪風暴》好很多了的)
我更願意将這部電影看成是一種小小的突破,這部電影達到了香港一貫的在主旋律電影劇情上下功夫的方式,也在部分戲份上加入了内地觀衆喜聞樂見的類型化氛圍。
我們可以将之與《大人物》進行對比一下,《大人物》其實也算是一部合格的内地警匪動作片,而内地的警匪不像香港的警匪,更多的是一種動作上的你來我往,所以《大人物》上,它用了許多的打鬥情節來突出動作片的形式,從而讓觀衆達到一種很爽快地打擊感。
而《掃黑:決戰》更多的是文戲,最後的幾個場面如劉立軍綁架的緊張氛圍,還有最後金世佳與姜武的拳腳往來,也都照顧到了這些,雖然前面的文戲會讓人有點無聊,可是看完後觀感度也确實提升了不少。
2.主旋律電影的劇情豐滿
As I mentioned before,《掃黑:決戰》不是一個簡單的類型電影,也不是一個文戲多到讓人看的太累的電影,其實終歸,隻是因為它做好了兩點:
一是黑,惡到底有多黑,有多惡?二是怎樣掃,怎樣除才能達到讓觀衆心曠神怡,沁人心脾,大快人心的地步?
而第一點,在金世佳出場之後,得到了很好的例證,我找到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海報,這個海報我之所以喜歡就是完美體現了第一點:
右手的毒品,左手抓着女人頭發,男女的位置
毒,暴力,性三個元素配上陰暗的背景與面部強光,一個海報就顯示出了多黑多惡。
然而電影中的金世佳也确實是這樣,三個元素樣樣齊全,用瞪眼等面部的豐富表情诠釋了一個反派的暴戾乖張。
這種惡,我們也可以歸結為“真實,敢拍”
倘若讓觀衆毛骨悚然,對這個現實産生多一分的畏懼,那麼這種惡的渲染就到位了
全片中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戲份設置,我個人認為是全片最好的一段:
就是灑冥币!
漫天飄舞的冥币頗像慶祝敵人度過奈何橋,竟有了一絲絲藝術感,而這不到一分鐘的戲份幾乎直接讓我對電影的評價高了半分。
而這次電影劇情方面相比其他主旋律電影,更是豐富了很多,這也是全片最優秀的點,沒有之一。
全片在開頭到三分之二的劇情時,都以金世佳飾演的孫志彪為擋箭牌,讓觀衆以為他是最壞的,然後在先前留下了令人難以想通的懸念,齊局長誰教唆的,他辦公室的五百萬怎麼回事,群衆誰喊來的。
然後進行大反轉,将曹志遠的關系說出來,曹志遠從一個善角變成了一個貪官,而将前面的細節串起來,雖然這種手法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上屢見不鮮,可是在這樣的主旋律片中其實并不多。
之前說到的《大人物》更多的是他的動作場面,而由于故事叙事的不豐滿,讓整體主線比較簡單,可《掃黑:決戰》做得好的地方在于這種反轉是有豐富整體劇情的功能,并能讓前後劇情更加流暢。所以,有多黑,有多惡,也可以從曹志遠的兩面人中體現出來。
這是全片劇情第一大亮點,第二個亮點則是劉立軍角色的加入。
其實初看開始,劉立軍貌似隻是一個體現反派作惡行徑的工具人,可是往後貌似這個角色有了自己的作用,愛老婆重情義,隻是一個想好好生活的普通人,卻被黑惡勢力折磨弄得無比憔悴。最後被逼瘋,實施綁架。
劉立軍的人物弧光是很豐滿的,從一開始的慘到迷茫憔悴,不信任,給工友下跪,到最後走投無路直接黑化,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存在。所以劉立軍不僅僅是一個推動劇情的人,反而更像是所有反派作惡的一個題眼,對老百姓的壓榨真的可以逼瘋一個人,甚至還讓他被打死。
黑,惡,淋漓盡緻。
而相對來說,如何掃除的過程則直接粗暴的用了拳頭這個元素去解決,在最後姜武與金世佳的搏鬥中,一拳一拳打在金世佳臉上的,都是觀衆的怒意。
而其實對我來說,整部電影最解氣的地方就是在最後那幾個白字出現時,看到曹志遠和孫志彪的死刑。
嗯~,nice!
3.主旋律電影的政治化
電影作為一個藝術載體,不僅僅是娛樂手段,還可以是一種宣傳工具,而這部電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政治化确實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标簽,或者說這部電影的政治化比其他電影要更加濃重一些
整部電影的政治宣傳是相當密集的,雖然在前半段有些因為插入戲份的原因讓場景的剪輯節奏有點過快,但是對于宣傳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
比如最開始介紹姜武出場的政治化宣傳就是用領導開會的形式,非常官方的介紹後,引出了主要的角色。
而在台詞方面,也确實是這部電影打磨比較明顯的地方。
譬如一開始姜武與曹志遠縣長吃飯的時候“由于現在的八項規定,隻能請你吃家宴了。”這一段其實大可以換成“請你來家裡吃飯。”八項規定這四個字,完全體現了整部電影的政治宣傳化的功能。
而且,這部電影對于政治戲份的插入是恰當好處的,大多數都集中在電影的前二十分鐘,而後面主線開啟後基本上政治化的場面少了很多。
這些對于一個政治宣傳片來說,不算一個壞事,雖然整部電影有些戲份很明顯的是拍完後補拍插入的,甚至存在一些剪輯上的問題,但是确實也為掃黑行動專項組提供了宣傳,也給看電影的老百姓多一份保障。
最後呢,我問了一下那個伯伯感覺整部電影怎麼樣,他說,很真實,很好看,但是他希望喊口号少一點,希望真的有人是在做這些事,而不是有些人喊着口号,卻口袋裡裝着黑心錢。
其實我不太了解政治以及官場,也不懂利益往來爾虞我詐,全片最讓我毛骨悚然的就是開頭曹志遠義憤填膺的講話,“我見一個抓一個”,最後被抓的是自己,除了唏噓以外,還有一些害怕。
有多少個曹志遠?有多少個孫志彪?這些我都不知道,我甚至在想我以後會不會遇上這些人,我該怎麼做才能離這個狀況遠遠的?
不過事實貌似是,沒人能脫身,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會有多麼黑暗多麼諷刺的現實等着你,而我們所希望的,就是這個世界能好一點,明亮一點。
再次感謝國家的掃黑除惡專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