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學電影之初呢,其實就有前輩一直告誡我,電影不是講故事的,是講思想的,這個思想可以很簡單,可以是個概念,可以是個主題,甚至可以隻是一個氛圍。而故事,可以是你為了表達思想而着重筆墨,也可以僅僅是一個載體。

我們都認為,視聽語言都是為故事服務的,那麼故事可不可以服務于視聽語言呢?或者視聽語言可不可以與故事獨立出來,單獨叙事呢?

都是可以的,甚至不能說誰好誰壞,隻是大衆接受度的問題罷了

...

《熱帶往事》的故事很簡單,簡單到甚至認為并不重要的地步,而這個也是我欣賞的點之一,因為導演選擇了将故事讓步于視聽語言,這是一個突破,在先前,其實也有很多導演做出過這樣的事情,比如畢贛,比如刁亦男,很多人将這部《熱帶往事》與《南方車站的聚會》進行對比,這兩個都在視聽語言上大放異彩

但不同的是,《熱帶往事》在視聽語言上更加全面化且更注重整體畫面的營造,而《南方車站的聚會》則是在場面調度上面下功夫。

孰優孰劣?說實話無法評判,可能有人會說視聽語言占據主導地位讓娛樂性不高,有人也認為這是一種電影作為視聽藝術的享受。

...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說說《熱帶往事》這部電影,視聽是繞不開的一個點。

視聽語言這個詞其實影迷都還是很熟悉的,可這畢竟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當我們說視聽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在說什麼呢?

我們就不按照學術的層面來講了,我更傾向于将視聽拆為單一畫面和運動畫面(運動畫面也分為單一鏡頭運動畫面和通過剪輯的多畫面)來跟對方進行講解(不過這并不嚴謹,但是通俗易懂)

所以一般在單一畫面中,我們常說聲音,顔色,構圖,光影,道具等。而在運動畫面中,我們常說的是運鏡,場面調度,剪輯等

那經過上面的說法後,《熱帶往事》更傾向于哪一個呢?

單一鏡頭,甚至已經直接到了接近令人享受的地步

更具體一點,就是聲音,光影,色彩,不少的地方還有構圖的巧思

那就先來講幾個單一畫面的視聽運用吧

我們來看看開篇第一個鏡頭

...

一頭處于陰影的牛,窗戶一個硬質光線打進來,空中懸浮着小顆粒,背景音是陣陣蟬鳴,昏黃與被分割的黑色形成對比

單一畫面中,融合多方面的視聽元素,來傳達了這種平靜的躁動。

光線是這部電影裡必須要提到的一個元素,因為太過耀眼了,嗯,是耀眼本身的耀眼的意思。

光處理的飽和度太高了,以至于有好多畫面出現了過曝的情況

比如:

...

一般來說,這樣過曝的處理在影視制作中是大忌。

但是吧......在一個這樣表達個人思想的獨立電影裡,沒有東西是大忌。

過曝的處理恰恰消減了人物本身,而是用環境去闡釋一個心理活動與場景氛圍。

而這裡的光線,則突出了一種不确定性,一種内心的迷霧,甚至還有一絲絲暧昧

說完光線,我想再說說下面這個畫面,也是我全片最喜歡的畫面之一

...

露出頭的彭于晏倒躺着,呈現出一絲不規則,涼席突出熱,紅綠的搭配是一種顔色上的不和諧,伴随着這個畫面的,還有右下角滴答滴答的下雨聲。

聲音,構圖就突出了整個畫面中熱,煩,燥的三元素。

不僅在這個細小的地方,其實在許多劇照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來這部電影中廣泛的運用紅配綠進行搭配的地方

比如:

...

...

為什麼要單獨的提到紅配綠呢?

因為在我們的影視制作中,除開黑色這個萬能配色,常常色彩就是對比色,相鄰配色和三元配色。

而紅色和綠色作為兩個相對比較跳的顔色,通常是很難和諧的搭配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常說“紅配綠,賽狗屁”

...

但是,這個最基礎的知識,用在這個電影中,那肯定别有用處,也就是導演故意營造的不協調感,那麼這種燥熱之中的不和諧,也被體現出來了

為什麼我喜歡這個畫面呢?因為不管我們在電影中是用故事表達,還是用視聽語言表達,最終都要立足于表達我們的思想。

那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我個人認為下本片的思想是什麼?

我私認為有三處表達出來了。

有一處是那個電視機裡的辯論賽,講出“當我們接受人性的惡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感到羞恥”

還有就是章宇說的兩句話“我瞎了(眼睛),但又沒瞎(我還是可以判斷這個世界)”

再就是“天氣熱,人就躁熱”

我是如此聯系并理解這三句話的,前兩句話聯系起來,其實就是主題,展現着主角整個人内心的變化,他是從接受不了自己殺人,到最後自己殺人的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接受自己人性的惡,或者我認為用“被吞噬”更合适。

而“天氣熱”就是整個電影的風格基調。

...

那我還是從畫面上來談談上面這兩點吧

首先是天氣熱,這一點我就用我全片最喜歡的場景來說

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場景就是開頭不久彭于晏決定去警察局自首的時候,他環繞着看着周圍的人的那一段搖鏡頭。

...

這一段好在哪裡呢?仍是要從畫面入手。

這一段搖鏡頭,是從咆哮的女人入手,展現警察局場景下所有人的亂象,這個亂象下,有無理取鬧的女人,有痛苦的男人,有光着身子,邋遢的群衆。

更重要的是,這些所有人的聲音被導演進行了降頻處理,加入了代表耳鳴的白噪音,着重凸顯了彭于晏本人的呼吸聲。

亂,熱,燥,煩,四個字,都表達清楚了

所以,這一段非常好

而我個人認為表達主題的畫面是在最後的大戰殺手那一段。

那一段也是場面調度很驚豔的一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顔色上,用到了紅黑兩者。

為什麼強調紅黑兩個顔色呢?

因為在前半段的對峙中,彭于晏一直是處于黑色的,而殺手出現的很多場景,都是紅色,而且這裡的紅色,更趨近于一個暗紅。

...

而在最後,彭于晏毆打殺手的時候,少見的無黑色幾乎都是暗紅的處理。

說明角色本身已經改變了,接受了内心的惡,開始墜落。

但是導演還在電影中安排了一句話“我瞎了,但也沒瞎”

可能就是代表着“我接受我的惡,但我也保留着善”

...

說了很多,其實已經差不多說完了,但是很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視聽語言值得去說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每一個點都可以寫成一個發普刊的論文了。所以這次小文章都是點到為止。

對這部電影說了這麼多的解讀,我也不敢保證自己在對作者主題思想的解讀上一定正确(雖然我認為自己八九不離十)。

但是我認為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整個電影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很極端的颠覆,所以,我想把我上面的話,再放下來說一次:

“電影不是講故事的,是講思想的,這個思想可以很簡單,可以是個概念,可以是個主題,甚至可以隻是一個氛圍。而故事,可以是你為了表達思想而着重筆墨,也可以僅僅是一個載體。

我們都認為,視聽語言都是為故事服務的,那麼故事可不可以服務于視聽語言呢?或者視聽語言可不可以與故事獨立出來,單獨叙事呢?

都是可以的,甚至不能說誰好誰壞,隻是大衆接受度的問題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