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安迪的監獄生涯,我懂了成功的人為什麼成功了!這個電影與其說是追求自由的浪漫主義之歌,不如說是在指導普通人踏上成功之路的成功學電影。

安迪身上有着成功人士的幾個特質,我們可以先來仔細分析一下(劇透警告)

一、持之以恒

這個是安迪最明顯的特質了,别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他還是會自己親身實踐身體力行地一年一年去做,比如他會在向州議會請求圖書經費無果的情況下還堅持寫信六年,最終居然還建立了整個地區最好的監獄圖書館。

二、熱愛學習

熱愛學習是安迪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标簽,他即使在監獄裡也會不斷學習。學習是了什麼?是為了洞察整個體制的系統。安迪以前是銀行家,對報稅體制非常熟悉,以至于他也能敏銳抓住稅收體制中的漏洞,他也因此能夠為監獄裡的官員報稅,從而在監獄裡獲得“優待”。這一優待最終也讓他有資格成為那個超越邊界的人,比如說典獄長幫他把寄給州議會的信寄出去,典獄長允許他将自己的牢房打造成書房的樣子等等,也正是由于牢房裡面的特殊設置才能夠隐藏住安迪逃獄的洞口。與此同時,知識也幫助他逃過了“姐妹幫”的一次侵襲,也從此讓姐妹幫無法再靠近他。

他對體制的本質是體察地非常深刻的,看到影片最後其實可以發現其實從很早的時候安迪就認識到把希望放在體制身上是不牢靠的(畢竟正是這個體制讓他坐牢),因此他很早開始就挖牆準備着某一天逃生,即使在他的高光時刻——大家都依靠他報稅他也沒有停止過挖牆。同時,他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那些官員并不是他的“朋友”,他們也隻是把他當作一個廉價勞動力而已。

他對知識的力量是非常強堅定的,也正是因為他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所以從來也沒有質疑過知識到底有什麼用。

三、突破局限

既然他洞察了體制系統,那麼他順理成章夠找到其中的漏洞,也因此他有了突破局限的機會。

我們可以發現安迪有着心想事成的魔力,好像隻要他想幹什麼他就能幹成什麼。他想要圖書經費,就能要到圖書經費,他想要逃稅,他就能利用制度漏洞逃稅,他想離開監獄,他就能離開監獄。

但是前面兩個都是在制度内行走,圖書經費是依靠長期向州議會寫信達成的(合法渠道),而逃稅則是通過制度漏洞達到的(灰色地帶),但是離開監獄就是安迪更高層次的體現了,當法律判你有罪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其他囚犯就隻能“無辜地”困在肖申克監獄裡,但是安迪就選擇離開這個體制,不受這個體制的束縛。

然而,監獄裡其他人首先是困在自己思維的牢籠裡,其次才是困在真實的監獄裡。

安迪有一次通過廣播放音樂膠帶,在他因此而被關緊閉一周後,他跟瑞德的講話深有意味,他能夠在内心中感受到那種音樂的感召和希望,但是瑞德卻無法體會到,這個也是文化和知識賦予安迪的能力。

四、腳踏實地

安迪的行動力真的太強了,我終于明白自己為什麼隻是個普通的鹹魚了,相比于安迪說了就幹的性格,我就是屬于哪種想想都覺得累的人,寫信寫6年,用石頭親手制作一幅棋盤,挖牆挖20年,如果我是被冤枉進入監獄的人,我或許也隻能一輩子困在監獄裡看着那幾本破破爛爛的書了(現實中不自由,精神世界也貧瘠),但是安迪能夠在監獄裡卻能享受知識的光芒并最終成為自由人(現實中自由,精神世界富裕)。

五、擁抱希望

相比于盲目的樂觀主義,我更認為安迪的這種希望是基于理性的樂觀主義,他的樂觀和希望是基于對知識的力量的堅定,同時也是對擁有知識的自己的堅定。

六、卧薪嘗膽

安迪和監獄裡其他人的關系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博弈關系,既要跟朋友們打好交道獲得資源,也要跟獄吏們拉好關系防止挖牆被發現,也要對抗“姐妹幫”的欺淩。他從一開始就是那種很安靜沉穩,好像“披着隐身衣”一樣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為人處世的風格,而且看起來安靜瘦弱,所以不會引起别人的懷疑。

講完了“成功人士的六個特質”,我們就回歸電影本身吧。

那個新來的搖滾男孩可能是安迪的内心柔軟的一面,安迪耐心地教導他,讓他考上高中文憑,在他身上投注了不少希望,希望他以後能夠在出獄後幹其他行當。我想,搖滾男孩出獄後的新生某種程度上也是安迪的“再生”。況且,搖滾男孩也道出了他曾經聽到的真相“殺死安迪妻子的兇手另有其人”,所以搖滾男孩确實也是安迪“重獲自由”“再生”的希望。但是事情的轉折就在,典獄長卻把搖滾男孩殺死了。

安迪在得知殺死妻子的兇手另有其人時是首先尋求了典獄長的幫助,他大意地流露出自己對典獄長的不滿,但是典獄長怒不可遏,反而将他關緊閉。這一切讓安迪确信自己是不可能通過合法途徑獲得自由了,因此他開始了他的逃獄-複仇之旅。

很難猜想安迪到底是在哪一步想到自己可以通過幫典獄長洗黑錢而讓自己獲得一個新的身份的,畢竟最後一切都太巧合了,已經挖好的牆洞、幹淨的衣服、另一個人的身份,可能最後都是順其自然發生的吧,但是可能這一切也是安迪早有預謀,隻是他在等一個恰當的時機離開而已。還記得安迪和瑞德在整理書架時談洗黑錢的事情嗎?安迪說他自己以前也很老實的,“不來監獄一趟都不知道怎麼騙人”。

監獄好像成為了整個世界的漏洞,監獄之外的世界是依法運行的,但是監獄内的世界卻處處不合法:獄吏濫用權力、典獄長洗黑錢等等,而可笑的是,監獄恰恰是懲罰非法的人的牢籠,所以,電影裡的監獄就像一個悖論一樣不合時宜。最終,監獄是啟發安迪要跨出體制的地方。正是監獄這樣的法外之地讓安迪學會了騙人,他萌生出越獄的想法,騙過了監獄裡的所有人,也騙過了那個“法治社會”,然後離開那裡,他離開了“法”(監獄之外的世界),也離開了“非法”,去到一個“沒有秩序”的小島上。

電影裡有兩個主角:安迪和瑞德。身份介紹:安迪是監獄外世界的精英人士,瑞德則是監獄内世界的“精英人士”。看似隻是兩個人,但是他們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一種是崇尚知識的、充滿希望的、理想的,另一種則是放棄希望的、世俗的。兩種價值觀并不是對立的,在電影中他們時常産生對話,最後二者的身份高低甚至發生轉變,一開始是瑞德在監獄裡教安迪如何行事:小心“姐妹幫”、勸安迪放棄希望等等,最終居然是安迪教瑞德做事,在安迪給瑞德的信中寫道“記住,瑞德心懷希望是好事,也許是最好的”。兩種價值觀不斷産生對話,而最後的結果則是安迪的價值觀獲勝。更深一步去說,安迪的價值觀代表着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代表着一種新興的、卓越的、打破舊世界的力量,而瑞德的價值觀則代表着落後的、陳腐的、固步自封的力量。(其中黑人白人的身份标識也很有意味呢)而後面瑞德在出獄的面談也很鮮明的體現瑞德老的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以前瑞德在出獄面談時總是會對官員們說自己已經“改造好了”,但是沒有被批準出獄,但是當他“不再在意什麼改造不改造”的時候,他居然就被批準出獄了。

安迪看似安分守己,但他隻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去“不安分”,因為他懂得,如果在監獄内不安分守己就會被揍,但是他可以通過别人根本無法想到的方式實現突破——知識的力量。

而瑞德他們看似不安分守己,通過通融關系倒賣東西,但是這種能力卻隻能在監獄體系内發揮,受控于監獄内,卻無法逃出監獄。

對,沒錯,這部片子除了在歌頌自由、歌頌毅力,它還歌頌知識。

最後想要小小調侃一下,我看的蠻多經典電影好像都很喜歡用這種“他人講述”的方式去講述故事,比如像《海上鋼琴家》《本傑明·巴頓奇事》等等,在《肖申克的救贖》裡是通過瑞德的口吻去講述安迪的故事,說實話我覺得這種方式會有點不自然,瑞德在電影中好像承擔了“智者”的角色,時不時出一些名言警句,顯得有點生硬。而且,最後安迪的信上說“記住,瑞德,心懷希望是好事,也許是最好的”,這種口吻感覺不像是在對朋友說話,而像是在教導不成熟的小孩子一樣;瑞德最後在巴士上的内心獨白(對這次旅程感到快樂)就好像是導演在故意讓角色說話,再次表示自己對安迪的崇拜什麼的。所以結局就顯得矯揉造作,好像導演在刻意讓安迪的價值觀獲得勝利,同時通過瑞德的内心獨白去再次确證這種“勝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