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片一段輕快的音樂聲伴随着朱爸準備着家庭的周日盛宴,在讓觀衆用眼睛享用了一番這場制作美食的大戲後,音樂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電話鈴聲。觀衆不知道電話另一方是誰,也因此成為了全片的懸念,而這一懸念貫穿着全片也成為了理解《飲食男女》的線索。

《飲食男女》,既有飲食又有男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部電影從飲食切入,圍繞着六場晚宴,逐步解開了這個朱家的家庭成員——一位父親和三個女兒的生活面貌,味蕾上的欲望夾雜着對愛情的渴望。在新舊觀念的沖突中,電影情節跌宕起伏,高潮頻出。一個個小高潮最後引出大高潮,那個在慌亂中結束的晚宴,把那些傳統觀念進行解構和颠覆後,故事中的主人公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生活秩序在這間屋子裡被不斷打破,最終在影片結尾達到了新的平衡,電影在人性的解放和回歸中影片落下帷幕。

朱爸是一位鳏夫,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了16年,在這16年裡含辛茹苦地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因為對過世的妻子情深意重,因此也一直沒有再娶。某種程度上朱爸為了三個女兒而犧牲了自己的愛情。他對錦榮有愛,但顧忌自己的“父親”身份,因此也一直沒有将這段“亂倫戀”公之于衆。錦榮是朱爸大女兒家珍的同學,一直以來被當作朱家的第四個女兒。但是,人性中對愛的渴求并不會因為自己的老去而磨滅。況且,朱爸十分健康,他慢跑和在浴室裡做按摩都展現出他強壯的一面。影片中曾多次為朱爸在晚宴上的“表白”埋下伏筆。在朱爸打算從廚房裡退休時,朱爸對經理說的話很有深意:

朱爸:人家說:“人為财死,鳥為食亡”。為财死是人的事情,為食亡是鳥的事情,值得嗎?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沒什麼意思,……什麼叫可惜啊,心中有個惜字,才知道可惜。幸好我沒打算這一輩子全耗在這個事情上。

朱爸對廚房也有很深的情誼,在第一頓晚宴上朱爸臨時接了從酒店打來的電話就二話不說跑去廚房幫忙。而在酒店大廚房的場景中,朱爸一路上被喊:“朱師傅”,也可見他在廚房裡的地位,連酒店經理都倚仗着朱爸,即使将“翠蓋排翅”換成“龍鳳呈祥”,酒店會賠很多錢,朱爸也能夠淡定地說“回頭我再跟上頭解釋”。但是如今,朱爸卻決定退休。這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多年好友溫師傅的去世,失去了最佳搭檔也意味着失去了“味覺”,讓朱爸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難道要一輩子耗在廚房裡嗎?值得嗎?難道要一輩子為了女兒而活着嗎?而後來梁伯母的話或許也催發了朱爸追求自己愛情的心,在梁伯母說話時,朱爸很少反駁,不僅僅因為朱爸本來少話,也因為梁伯母說中了朱爸的心,“想那些小讨債的,不如多想想你自己”。一直囿于父親身份的朱爸最後決定在一場隆重的晚宴上勇敢地宣布會好好照顧錦榮,這是朱爸對“愛”的大膽表白。同時也十分具有象征意味,錦榮向來被朱家的第四個女兒,而朱爸的求愛,是朱爸第一次脫下了“父親”的外殼,第一次以“男人”的形象的呈現在女兒的面前觀衆。16年為家庭的付出,多年來耗費在廚房裡,既是父親也是母親,因為“父親”角色而被壓抑的愛,即使到最後還是欲言又止,最終朱爸在衆人的“勸說”中坦白了真相。朱爸選擇揭開“父親”的身份,希望女兒們能夠正視他作為“男人”的渴求。與傳統老父親形象不同,朱爸的形象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雖然晚宴上大家都對結果感到吃驚,晚宴也因為梁伯母的昏倒而變得一團亂,但大家最後都接受了這個事實。在最後一場錦榮出境時,整個場景被柔和的色調包圍,觀衆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錦榮懷孕的事實。這仿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看上去荒唐,但最後達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朱爸的角色颠覆在電影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朱爸的味覺消失,作為廚師的榮耀因此被消解;二是朱爸卸下了父親身份,向衆人宣布要照顧錦榮,颠覆了傳統的父親角色。

除了父親之外,朱家女兒也在對自己的人生突破後實現了自己欲望的滿足。電影中對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是因為人物的性格并不是單一的、從一而終的,而是豐滿的、不斷發展的,她們自身内部會面臨着人性中的沖突和矛盾。

大女兒家珍是該片中性格沖突展現最明顯的人物。家珍是家裡的大女兒,幼年喪母使得她早早承擔了家中的責任,一次洗碗過程中家珍和家倩的争吵将這個家庭中長期掩蓋的矛盾凸顯出來:家珍認為家倩一直将她拒之于外,而家倩則認為在母親去世後家珍成為了“母親”,是姐姐把自己隔離開了。跟傳統觀念中大女兒的形象相符,家珍負責有責任感,相對傳統和保守。與此同時,家珍還是虔誠的基督徒,她遵守教徒的清規戒律,去教堂聽神父的講解,晚餐前做禱告,而且常常帶着耳機聽宗教音樂。聽宗教音樂,一方面是家珍在有意主動将自己和外界欲望世界隔離;另一方面,聽宗教音樂也是為了讓自己“心安”,壓抑自己的欲望。不過,刻意為之的“禁欲”和“壓抑”也無法掩蓋家珍對愛情的渴求。家珍對愛情經曆了态度上的轉變。一開始,她抵制和排斥愛情,體現在她發現班裡的學生收到情書時,她生氣地說“誰沒收過情書”,并把學生的情書扔向了垃圾桶,同時,她還不滿鄰居整日的唱情歌,她不僅排斥别人的愛情,而且也嫉妒别人的愛情。她對别人談起她的感情狀況非常敏感,也因此與家倩幾次發生矛盾,比如在家珍趕喊叫的貓貓離開時,家倩說了一句:“至少人家很開心啊”,引起家珍的不滿;不過,家珍對愛情的渴求是無法掩藏的,在鄰居某天又對唱情歌時,她終于爆發了,一改從前那個壓抑欲望的傳統的性格,穿上大紅色的衣服,燙前衛的發型,化上濃烈的妝容,形象上的變化象征着性格的轉變,從前的家珍是保守、傳統的,體現在外表上是單調的衣着、刻闆的發型,而如今前衛時尚的外表也寓示着她自己性格變得更加開放而現代。至此,家珍内心那種對愛情的渴求和沖動淋漓盡緻地體現出來,她主動吻周明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但是家珍并不像家倩那樣具有獨立的女性意識,對周明道的“主動”是家珍在長久壓抑個人對愛情的欲望後的徹底釋放,但這并不意味着她從此就走向了獨立女性的道路。在家珍帶着丈夫回家吃飯時,家珍成為了飯桌上唯一一個因為梁伯母說珊珊(錦榮的孩子)嘴那麼刁以後長大了會嫁不出的笑話而笑的人,而在從前,家珍對這種玩笑是十分抵觸的。而當家珍走出了那個“嫁不出去”的角色後,她表現得沾沾自喜又十分自信,可見她把“能否嫁出去”看作自己魅力的體現。

最後導演給家珍的鏡頭是,家珍看着她的丈夫周明道在教堂裡受洗。影片中并沒有什麼能夠預示家珍未來婚姻境況的伏筆,最後定格在教堂裡教父為周明道洗禮的那一幕,想必導演的傾向是祝福這一對夫婦。因此,觀衆也接受了這對夫婦的婚姻,讓觀衆重新審視了女性本來應該的樣子,女性應該是大膽的、熱烈的、自由的、沖破傳統觀念和束縛的,她們應當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己的人生。但是,影片中家倩的結局就稍顯複雜了。

家倩是朱家的二女兒,她獨立、自信、大方、美麗,是航空公司的白領,可以說是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女性。在影片中,她也是第一個提出買房子要離開家的人。然而,看似最具有叛逆意識的人卻是最後留在老屋裡、延續着每周日家庭晚宴的人,這一情節的設置也讓故事變得富有張力,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其實,家倩的“回歸”也早有暗示,家倩是三個女兒中最得父親在廚藝上的遺傳的人,也深谙做菜的道理。但是因為父親在家時不讓她進廚房,家倩和父親的沖突也讓家倩希望能夠離開這個家。但是,家倩依然很喜歡下廚,在她很開心時她就會到情人的家裡做飯。家倩看似厭惡這個家,實則最留戀家庭,她對父親也滿懷着深情。當家倩在餐桌上對情人說起自己的往事時,表現得十分動情。她深情地回憶起那些小時候她爸爸做過的事情——用面團做手镯和戒指,戒指上面還鑲滿了用糖和八角做的鑽石。而當家倩的情人雷蒙用這個事情開玩笑時,家倩顯得十分嚴肅和認真。在家倩看來,這些事情并不是可以當作笑料或者性之間的趣味,當雷蒙将家倩純潔而真摯的回憶變成惡俗的玩笑時,他其實是在玷污家倩對家人的感情。但是雷蒙是不懂得家倩的,他隻是将家倩當作性伴侶,因而也意識不到家倩對父親感情的那份真摯。這裡也為雷蒙在後面抛棄家倩跟别人結婚埋下伏筆。

家倩和工作搭檔李凱的關系也無疾而終。家倩對李凱保持着理性的态度,在誤以為李凱是姐姐的前男朋友時,家倩在和李凱“動情”時中途結束了将要發生的事情,爾後質問李凱真的忘記了自己的姐姐嗎?誤會最終解開了,但他們的關系也成為了朋友關系。李凱為自己沒有做“那件事情”而感到高興。家倩雖然也說她也感到高興,但是從神情可以看出家倩的失落,家倩希望能有一個勢均力敵的男人愛自己。不過,又李凱畢竟是有婦之夫,至少沒有做那件事情對于家倩來說是問心無愧的。

投資失敗的家倩因為房子落空而又重新回到了老房子,成為了傳承周末盛宴的人。故事情節的編排看上去對家倩很不公平,明明家倩獨立、美麗,為什麼在愛情上卻屢屢受挫呢?但故事又是對這個角色是極其溫柔的,雷蒙的“背叛”能夠讓家倩早日認識到雷蒙對自己虛僞的感情。而李凱的出現雖然一度為家倩帶來了新的希望,但鑒于李凱是有婦之夫,因此故事讓他們的關系變為“朋友”,其實也是對家倩的負責。與大姐不同,家倩不把“嫁出去”當作自己的目标,也沒有把愛情和男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在愛情上的挫折對于家倩來說或許不是一個悲劇而是她“發現自己”“成就自己”的開始,把人生寄托在婚姻和男人可能會有風險,而當把關注都放在自己身上時,人生的每一步都更加有保障。最後回到老房子不僅是傳統的回歸,同時也是“回歸自己”的體現,家倩也不必在無謂的男人身上耗費自己的時間和青春。在衆人的情感得到了歸宿後,家倩也選擇了去阿姆斯特丹工作。傳統和現代的沖突也體現在了家倩的身上。

至于三女兒家甯,是朱家三個女兒中最熱烈大膽的一個。家甯年齡小,社會和家庭對她的束縛也很小,她反而成為了最早離開家的那位。她用自己的方式搶走了好友的男朋友。家甯在家裡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她身上也并沒有很強烈的“傳統和現代”的沖突,她不必像姐姐們那樣承擔着家庭的責任,同時她也接受着新興的思想,因而更加主動積極地追求自己的愛情。雖然這種愛情追求的方式并不光鮮,然而,導演也沒有對家甯的做法表示指責,相反,最後給家甯和國倫的鏡頭是柔和的、積極的,國倫用充滿愛意的眼光看着家甯和孩子。其實,家甯和國倫達成愛情的“協議”的方式是特殊的,在國倫第一次把家甯帶回家時,國倫為家甯展現出奶奶的相片。國倫的奶奶不會說話,但是卻會對閃光燈有反應,因而國倫買了很多攝影設備。在國倫為奶奶的照片顯影時,兩個人在畫像面前牽手,是兩個人在面對生老病死面前的肅穆時以一種互相懂得的方式達成了生命的契約。而這一點,可能是家甯的好友所無法做到的。關系的維系并不能僅僅隻有愛情,更需要成熟的内心去互相體貼并感知對方的心意,家甯和國倫正是在對終将衰老的命運前達成了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愛并不是普通的“閨蜜勾引男朋友”的戲碼,他們的愛有着更深層次的内涵,因此也更加持久。

在前面五場晚宴中食物和晚宴是連結家庭關系的紐帶,年老的朱爸通過為女兒們制作豐盛的晚餐勉強維持了矛盾重重的家庭關系,而衆人一次次的“我宣布”則是這個傳統家庭一次次的“解構”。在第一場晚宴上家倩在吃到食物時疑惑的表情引起了朱爸的不滿,父女之間劍拔弩張的對話也讓觀衆感到緊張,在這場晚宴上宣布事情的是家倩,她買了新的房子打算要搬家,而這場晚宴的結束也以朱爸收到酒店廚房的電話而結束。第二場晚宴上宣布事情的依舊是家倩,她投資失敗,父親允許她回家,此時父親夾了一個螃蟹給家倩,這一動作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飽含父愛,是父親對女兒的包容和寬慰。第三次晚宴上,家甯宣布自己懷上了國倫的孩子要離開家,雖然家裡人感到震驚,但是也沒有反對,就這樣,第一位離開家的是家甯。家甯的離開是這個傳統家庭走向“瓦解”的第一步。在第四次晚宴上,家珍羞澀地宣布自己和周明道結成了夫妻關系,最終也離開了朱家,家珍坐上摩托車回望着家人,車一邊呼呼地開,家珍也流下了熱淚,這眼淚裡有不舍、有留戀,可能也有找到愛情的欣喜或者是對未知的未來的恐懼,總之,五味雜陳。這個家,再一次走向“瓦解”。而第五次晚宴上,影片中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到齊了,在向三位女兒敬了三杯酒後,朱爸表白了一番自己:“ 我有幾句話,憋在心裡很久了,我之所不說,不是想故意隐瞞什麼。我隻是覺得,不想讓我個人的事情連累了家人,變成一種負擔...... 其實我不說,也沒對不起誰,說了,隻是不想再委曲求全。我這一輩子,怎麼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樣,把所有材料都集中起來了才下鍋...... ”,而後欲言又止的朱爸最後在衆人的鼓勵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雖然這個結果是衆人都沒有想到的,朱爸向梁伯母請求将錦榮交給自己照顧。至此,這個家已經幾近分崩離析了。梁伯母昏倒,晚宴在慌亂中結束,晚宴的最後一幕是,朱爸回頭看着飯廳裡站着的哭泣的二女兒,然後還是沉默地離開了。

二女兒在電影中看似最獨立,實則最有人情味,她對溫伯伯、對父親、對家庭都有着很深的眷戀,要不然她也不會在得知溫伯伯住院時第一時間趕到醫院,也不會因為照顧父親而選擇拒絕升遷的機會。在愛情和親情之間,家倩也是選擇了親情,在雷蒙邀請她周末去看展時,家倩以要回家吃飯拒絕了雷蒙的邀請。在家倩看來,家庭和親情是放在第一位的。而當父親做出賣掉老房子的決定時,意味着家倩成為了唯一堅守傳統的人,她此時成為了一個孤零零的、被抛棄的人,所有人、甚至連她的父親都離開了她,隻剩下她。在衆人吵鬧聲中,隻留下她在飯廳上面對着這荒唐的生活哭泣,她認識到,自己所堅守的東西對親人來說都是迫不及待想要離開和放棄的,在衆人追求自己的愛情時,她,成為了局外人。

值得注意的還有,在前五場晚宴中,衆人都用“我有一件事情要宣布”的話來說事情,這裡的話語跟其他傳統家庭有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我宣布”是不容置疑的的表達,即是表示自己已經做出了決定,“宣布”是在告知,而不是在“商量”,每個人都通過“宣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一旦做出決定,這個家庭就隻能接受。這樣的“說話”方式,暗示着這個家庭微妙的關系,它可能會因為不斷的“我宣布”而變得支離破碎。

但是,這裡的支離破碎,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支離破碎,不是情感上的敵對或者仇視。在前幾場“完整”的晚宴上,看似融洽,但衆人卻都在掩藏着自己的心事。但在最後的那場晚宴上,雖然隻有朱爸和家倩在場,但是家人之間的感情卻更加濃烈。影片的最後,衆人的神情都是愉悅而放松的,家甯和國倫、家珍和周明道、錦榮他們都因為各自的原因而沒有到來這最後的晚宴,但是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不留戀或者不愛這個老家了,而是因為這個家對他們來說是溫柔的,晚宴的主人并不會因為他們的不在場或者不到達而生氣,恰恰是因為老家的這種溫馨和睦的氛圍讓他們能夠自在地過自己的生活。而在從前,看似“完整”的聚餐下矛盾和猜忌其實重重疊疊,父女間的關系也十分緊張。

在最後的晚宴上朱爸在喝了女兒的湯以後恢複了味覺,象征着父女情感的和解和彼此懂得,家倩和朱爸不僅在廚藝上有所傳承,在精神上也是彼此相通的,最後朱爸在女兒舀湯時抓住了女兒的手時說:“女兒啊”,是父親對女兒的久違的呼喚,也是父親在長久壓抑了自己的感情後的父愛的釋放。

《飲食男女》中塑造了個性鮮明的朱家人的角色,展現在新舊觀念沖突下人們的選擇。雖然有現代和傳統的沖突,但是,在這裡,新舊并沒有絕對的對錯,《飲食男女》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到一體。電影既認可了不同形式的愛情——青春萌發的、成熟熱烈的、互相守護的,這跟李安的其他電影類似,李安展示生活的不同方面、展現愛的不同表現,但是不會對愛批判,愛能夠讓人感受生命力、能夠讓人感受到相守的安心。而《飲食男女》也并不是完全的解構傳統,而是在将傳統解構後,衆人在追求個性的自由後,家在新的層面上“建立”起來了。家并沒有消失,也并沒有因為衆人的離開而支離破碎,家回歸到本來的樣子——家是溫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