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三年後的重逢——不能算影評,隻是觀影後的心路曆程

三年以後,走進電影院,一個新海誠(曾經)的忠實影迷終會想起高中放學後坐在電腦前第一次看完《你的名字》的那個夜晚。

那時的我對于電影和動漫的了解相當貧瘠,對電影中所謂的人物、主題、技法了解甚少,就如同剛剛翻開一本嶄新的書。而新海誠的這部動畫電影無疑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剛上高一的我在這個新世界裡得知了:原來有如此純潔的愛情,原來奇幻片可以這麼拍,原來這樣的運鏡如此動人,原來動畫的表現力和情緒張力可以以一種沖破屏幕的力量向我襲來……三年以後,《你的名字》重映,我走進電影院,106分鐘後,電影結束。與觀影前的預期不太相同,當年的震撼不知為何在這短短的三年裡悄然消散了。

...
忘不了當初的震撼

當然,我不想砸這部電影的場子,作為新海誠的影迷,我并不否認這部電影中的很多鏡頭是美的,壯觀的,精妙絕倫的。時至今日,我依舊會被影片中的歌曲觸動,會被那幾個展現奇觀的全景鏡頭打動,而片中那段“彗星分裂墜落前,全景加長鏡頭繞過三葉越軸展現夜空”的那顆鏡頭更是在當年的我心中打下了一個堅定的鋼印——這才叫奇觀,這才是我想看的電影!然而,在感受這些的同時,我又無法忽視片中那些當年被我忽視的,或是沒有在意的缺點。

無論如何,作為曾經真真切切被打動過的影迷,我還是想先聊一下這部電影的優點。

...
大全景奇觀,簡直可以寫進教科書!

首先,我認為應該是公認的一點,那便是美。不同于前作《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中的那種“日式唯美”“物哀之美”,《你的名字》中的新海誠在保留了以上的唯美片段的同時,又做出了一種曾經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未能完成的——宏大美。不知是不是受制于地理環境(國土面積太小),日漫裡能做出真正宏大場面的作者寥寥無幾,更多的還是像《國王排名》那樣(一個國家巴掌大,攻城戰兩隻手數得過來)。新海誠在這部電影中對于鏡頭的切換以及各種運鏡都很好的說明了他對于奇幻電影或是宏大場景叙事的把控力。我個人印象最深的兩個鏡頭,一個是三葉剛剛穿進泷的身體裡,走在東京的街道上,周圍人群熙熙攘攘,每次有一個行人從她身旁走過時,景别就會進行一個跳切,從中景到近景再到面部眼睛的特寫,每一次鏡頭的跳切都代表着人物心情變得更加激動,而跳切帶來的沖擊以及觀感體驗則是最強烈直接的。還有一個鏡頭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彗星墜落前的全景長鏡頭,這樣的運鏡在日漫中似乎也很常見,畢竟運鏡更加簡單就是動畫制作的優勢,但是在這個畫面中,配合畫面整體色彩加仰拍加長鏡頭,将全片最美的場景之一緩緩呈現給觀衆,就如同一副被慢慢展開的畫卷。同時鏡頭從人物右側轉向左側,能在完美展現畫面的同時給到觀衆以情緒的遞進。

...
實在是太美了,直接影響了我的電影觀

然後,就是關于“符号”的運用。新海誠好像真的很喜歡一些符号,就比如《秒五》裡的櫻花、《言葉之庭》裡的俳句和雨、《鈴芽戶締》裡關于門的意象,而在本片中最突出的符号莫過于“繩結”了。這個符号在影片中被外婆用近乎非常直白的方式強調出來——“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的連結”。而這個主題在影片中也使用了一段非常有特色的畫風展現出來,就是泷找到并喝下口嚼酒的那一段,在此我就不過多贅述。這種意象化的表達可以非常有效的在觀衆心裡建立起一道無形的橋梁,将主題與思想傳遞出去。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在相對不長的影片時間裡能夠包含衆多信息以及可解讀的空間。

好了,關于本片最突出的優點我已經差不多講完了,剩下的部分就是我認為難以接受的點了。

首先便是我個人這幾年開始逐漸關注的人物塑造。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奧寺前輩還是男女主周圍的朋友,他們的身上無一不透露出十足的“工具性”,每個角色仿佛都帶着強烈的目的性出場,他們的所有行為在開場時基本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誰負責展現“友情”,誰負責提供材料,誰負責做一個花瓶供人意淫……但是各位必須要明白一點,我并沒有否認人物塑造可以具有工具性,或者說如果我們隻是把“工具性”定義為“能起到幫助作用”,那幾乎任何一個有意思的人物在片中必然不能是起不到任何幫助的。隻是這個工具性并不隻是我們理解的推動劇情這麼簡單,而應該被理解為“有作用”。日漫中人物的工具性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
在影片中近乎無用的花瓶角色 :(

第一點,對于花瓶配角(尤其是女性角色),他/她們的出場作用往往目的性強且單一——為了提供一個某種xp的意淫對象。比如新海誠自己的xp中,奧寺前輩這樣一個美麗知性的“母親”形象就承擔了這樣的一個作用。包括後來的兩部電影中,也無一不在用這樣類似的配角形象來填充其餘角色無法帶來的“青春期性幻想”(說難聽點應該就叫“俄狄浦斯情結”或者“戀母”)。第二點,對于工具人配角,比如三葉身邊的兩個朋友,他們的存在完全是為了推動劇情這一個目的來的,這樣的角色往往隻要是主角一開口,立刻就能出生入死滿足其需求,至于說為什麼要這樣,動機是什麼?無法理解。也許有人會講“配角的存在不就是為了推動劇情嗎?”這句話說對了一半。配角的存在可以推動劇情,但同時,他們身上也應該保留住自己的獨特性。比如《指環王》中的甘道夫,從劇作的角度上來說,他可以算作“交代劇情”的配角,但是當他隻身伫立在石橋前,喊出“你等不允許通過”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他像個工具。對于配角的塑造,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是甘道夫,保留有自由意志的同時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包括《你的名字》在内的絕大多數日漫,它們的配角不像甘道夫,反而像是石中劍裡的那塊石頭,或者是修仙文裡面的雷劫,他們的“本質先于存在”,或者說可能就沒有“存在”,而隻是“被設計”。第三點在本片中體現不強,但這更多存在于日漫作品中,這裡簡單提及一下。對于主角,依然是“本質先于存在”,隻不過他們的本質不再是推動劇情的工具性,而是服務于觀衆幻想的人設,高冷、腹黑、無口、中二……日漫的創作中往往是先确定好這些人設,才去構思具體情節來表現這些人設。這樣做的好處是更容易圈粉,但是代價則是有時會造成人物與情節的割裂,與此同時人物動機并不明顯。

...
主角團那些如同工具一般的朋友們

關于人物塑造的缺點基本就分析到這裡了,接下來還有一個點講出來有點危險,這是我個人比較反感的一個點——軟色情情節。關于這點還應該讨論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作品本身就屬于情色片,那麼在這樣的作品中去批判軟色情多少會顯得過于荒誕。我也無意去做這樣“不通人情”的事。我們快速進入到第二種情況,《你的名字》(即正劇)中的軟色情。之前看到過一條評論,大緻意思是“《君名》這部電影體現出了日本人一貫以來的含蓄,因為最後相遇的那個部分不像歐美愛情片中會有激烈的親吻,甚至隻有各自的臉紅落淚和一個淺淺的擁抱。”當時我看到這段評論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現在再想想難免覺得可笑。含蓄的日本人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在非情色片的電影中加入諸如:睡醒摸胸、無意義的仰視腿部特寫、胸部特寫以及上籃的那段胸部晃動。我思來想去,發現這些情節除了能博得其餘也想着看這些軟色情的觀衆一笑以外毫無其他用處。但是我且不說會不會有觀衆因為同樣的這些鏡頭感到不适,我就談另一個點——割裂感。回看那段論證影片含蓄的評論,我們能夠發現單獨的那段舉證其實是可以成立的,包括影片結尾的樓梯相遇也能體現出新海誠作為導演想要做出的克制。但是當我有了這樣的感覺後再去看那些軟色情片段(數量太多實在無法忽略),之前影片中所體現的“含蓄”“克制”在一瞬間被擊潰了,這樣的情節給我的感覺好像不是同一個人拍的。不知是為了商業的妥協還是出于導演本人的癖好(應該是兩者都有),這樣的情節使得整部影片呈現出一種“割裂感”,就好像一個在課堂上高談闊論的遠大理想宏大叙事的教授晚上出去吃喝嫖賭還被當場抓獲一樣。當然,一定會有人覺得這樣的割裂是可以被允許的,我在這裡也隻談個人觀感以供參考,無意去争辯。但是這樣的既要(純愛劇情)又要(軟色情營銷)的做法實在是讓我不适(真的一點也不純愛)。

...
純粹是為了滿足救世情結的意淫設計

其實本片的缺點還存在于技法上。開頭的三葉發現自己被魂穿的那段剪輯着實有些讓人迷惑,結尾隕石墜落的時間到底為什麼有這麼長我實在是沒辦法說服自己。但是這些點已經被别人分析的大差不差,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

...
我就算不是是誠哥的老粉也算是曾經的真愛粉了,小說電影一部不落~

不知這算不算巧合,影片中泷和三葉所在時間線相差三年,而我第一次和這一次觀影也相差三年。三年後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而我的青春卻已經接近結束,起碼當年那種一天兩部番的熱情也因為種種原因消退。

如果現在是我第一次看,我不會再給這部作品打出高分,隻是情懷雖然會淡化,但終究還在。沒有必要過度抹黑或神化任何一部電影,允許其有優點和缺點,這樣才是一部真實世界裡的電影。希望時間幫我沖刷掉那些不适的缺點,而記憶幫我留住那些美好的畫面。《一代宗師》裡說,“人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希望在某一個歲月的岔路口,我能與我美好的回憶再度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