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總是有不少網友在問,黑匣子為什麼不是黑色的呢?其實,黑匣子在最初誕生時确實是黑色的。但由于黑色非常不利于搜尋,到1965年之後,全球的航空公司便開始将自家的黑匣子改成了最為醒目的橙色。

...

可以說,黑匣子對于現代航空事業的安全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飛機數據客觀、真實、全面的記錄者,它是飛機失事後查明事故原因的最可靠、最科學、最有效的手段。

...

前不久釋出資源的法國電影《黑匣子》,無疑成為我們了解黑匣子以及空難事故調查過程的快捷窗口。影片中,男主角馬修在某次空難事故調查的分析中,不斷地抽絲剝繭,如同大偵探福爾摩斯那般一步步挖出空難的最終原因。

影片伊始,導演便通過一個長鏡頭,為我們呈現了即将失事的航班上的最後片段。畫面從飛行員所處的駕駛艙開始,鏡頭逐漸後拉,經過一節節機艙,最終停落在黑匣子上。

...

...

...

随後鏡頭一切,畫面便以大特寫的景别,直接對準了男主角馬修的右耳。此刻,馬修正要戴上監聽耳機,準備對一段飛行事故的音頻文件進行分析。

通過這個巧妙的轉場,導演雅恩·戈斯蘭既向我們展現了即将聚焦的兩個關鍵因素——失事飛機和調查人員馬修;同樣也在暗示着,聲音,是這部電影的絕對主角。

...

但在最初的事故調查中,馬修并沒能親自着手。因為他過于理性,沉迷技術分析,不懂得人情世故,由此得罪了直隸上司波洛克,後者帶着另一位同事奔赴現場,搜尋黑匣子。

向來事業為重的馬修,本以為會錯過這個從業以來最重大的事故調查任務。但沒想到,上司波洛克在分析完駕駛艙語音記錄器的黑匣子後,就在翌日神秘失蹤,不知去向。于是,事故調查局的領導便臨時委任馬修為項目負責人,徹查空難事故。

...

毫無意外,馬修接手任務後,立即以出色的聽音能力,在駁雜難辨的對話音頻中發現一個這樣的關鍵詞:真主至大。簡單地來說,這樁空難事故極有可能與恐怖襲擊有關。

就在即将定論時,事故調查卻開始朝另一方向發展。某位空難受害者家屬突然聯系到馬修,并将其妻子生前的最後一段通話記錄交到馬修手上,希望能讓空難原因水落石出。

...

果不其然,馬修在通過幾組數據對比後發現,原先被認定有恐怖主義傾向的嫌疑人,根本無法走到飛行員駕駛艙門口。而真正的“空難殺手”,極有可能是飛機的自動駕駛裝置。

馬修不顧領導阻攔,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徹查幕後真相。他私自闖入波洛克家中,取走對方的行車記錄儀;跟飛行員私下接觸談話,詢問他們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意見;他還将女友諾米的公司文件拷貝下來,用于翻案。馬修的這一系列舉動,讓周圍的所有人對其産生質疑。

...

遺憾的是,就在馬修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即将堪破最終的真相時,飛機的自動駕駛測試結果卻狠狠地打了他的臉——空難原因和自動駕駛系統無關。

為此而豁出一切、甚至賭上職業信譽的馬修,頓時整個人情緒崩潰。馬修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女友,連付諸心血的工作也同時丢失,隻能落魄地回到姐姐家中調養。

...

這場墜機事故真的隻是恐怖襲擊嗎?馬修的所有質疑難道都是憑空臆想嗎?調整過後,馬修還是決定繼續徹查真相。

他不得不重新厘清線索,将案件主謀從飛機的自動駕駛技術轉移到網絡安全提供商上,并最終在一段音頻文件中意外發現失蹤上司波洛克提供的坐标系,案情由此得以破解。

...

整體而言,電影《黑匣子》并不是一部酣暢淋漓的爽片。雖然在主線上,它講述的是一個孤獨無助的調查員,對抗龐大貪婪的資本财閥的故事,有着英雄主義式的熱血和憤慨。但從根本内核上而言,它其實有别于好萊塢的此類影片。

...

無論是講述記者們報道“天主教牧師性侵事件”的《聚焦》,還是再現一位律師起訴龐大的杜邦公司的《黑水》,它們都天然地将主角們塑造成伸張正義的使者,并将曠日持久的正邪對抗展現得憂憤難當,情緒充沛。

...
2015《聚焦》

...
2019《黑水》

即便是極為客觀的紀錄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調查》,也同樣在不經意間呈現出濃厚的社會批判意味,在近期備受關注。

...
2022《一落千丈:波音大調查》

而相比之下,影片《黑匣子》對于龐大财團的刻畫,顯然要寡淡克制得多。不管是航空公司的各個高管,還是網絡安全公司的負責人,都給人一種按部就班的感覺,顯得過于程式化。

影片在塑造反派時,顯然并不打算讓觀衆傾瀉過多的憤怒。導演選擇将更多的筆墨都放在男主角馬修身上。

...

而法國演員皮埃爾·尼内的準确演繹,則讓馬修這個角色顯得沒有那麼完美。他并不是大衆意義上的英雄,甚至還盡可能剝離開正派的固有屬性。

比如,在飛行員的駕駛和自動駕駛系統之間,他的選擇并不傾向于前者;在面對記者們刨根問底追查真相時,他一開始也無意告知;而最為關鍵的是,在事業和愛情面前,他毅然地選擇前者,甚至還将戀人的事業親手葬送。

...

如果說馬修所做的這一切,都隻是為了扳倒大企業,從而挖出深不見底的黑料,那就顯然有點過于擡舉他。

而在工作中,馬修卻有着讓人訝異的專注力。比如,在跟同事聊天的片刻,他就将後者苦苦解決不了的難題迎刃而解;為得出自己想要廓清的結果,不惜得罪上司,落得失寵的下場。

...

正是這種驚人的專注度,才讓馬修得以超越理性,得以在聲音所構建的幻想世界中找尋答案。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展現着馬修的這種能力,與此同時,導演也通過很多細節,反映出馬修常常在人聲嘈雜的環境中失去控制、精神異常的狀态。

...

在我看來,馬修就像《美麗心靈》中的約翰·納什,在某個領域中擁有極高的天賦,但同時也深受其擾,難以自拔。

馬修的這種狀态,歸根結底,來自他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以及渴望證明自己的企圖。影片後半段,馬修在姐姐家中面對父親的照片時,曾說出潛藏内心深處的困擾:他(父親)說我不配成為飛行員,也不配成為聲音分析師。

...

因此,近乎癡狂地在工作中追求極緻,看似是馬修對于真相的尋覓;實際上,乃是馬修對于自我的反複确認。

而正是這一點,讓影片《黑匣子》出現了分裂感。它一方面在類型層面追求對抗,試圖營造正義的個體和貪婪的财閥之間的強烈沖突。但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斷地探索着馬修複雜的心靈世界,一個急需在每一次的事故調查中證明自己的瘋子。

...

因此,當馬修最後冒死拿到證據,并将其上傳到雲端時,我們并不會感到有多大的懲奸除惡的快感,反而體味到馬修心中的釋然。那一刻,他終于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臆想者,他那可憐而卑微的驕傲姿态,終于得以滿足。

...

作者| 花無宴;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