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原著。第一次刷完全四季,覺得劇情很一般。最近二刷了第三季,才有點看明白。

這個故事是從萊侬的視角寫的,所以她的故事裡有心理描述,可是莉拉的故事,其他人的故事,包括舊城區的故事,她都是一個局外人了。這個城區的另一個局外人就是尼諾,隻不過萊侬是一隻腳在外,尼諾是完全脫離。

這個故事講了兩層:一層是底層莉拉和老城區的愛恨情仇,一層是知識分子主導的政治革命,而萊侬用來将兩個階級連接到一起,但是莉拉本身也是革命的化身。

1. 莉拉與萊侬的關系

我猜每一個女孩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過一個既羨慕又嫉妒的女生:這個女生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受歡迎,比自己聰明,家裡比自己有錢,用的穿的比自己好,成績比自己好等等。至少其中一條原因會讓你對她産生一種近似于執念的關注。這種關注裡,夾雜着對她的一種欣賞,也有着對她有而你達不到的一種嫉妒,也許還帶有一點想成為她的願望。一種人會因為這種嫉妒而選擇孤立和遠離她,而另一種人則出于極度的好奇忍不住接近她。舊城區其他的女孩都是前者,而萊侬是後者。

從萊侬的視角,我們永遠不知道,是出于什麼原因,莉拉選擇和萊侬成為朋友。

這種友誼關系推演下去會有以下幾類結果:女神與仰慕者,主人與侍從,勢均力敵的朋友,或者心中總會想起但是現實中斷聯。

女神與仰慕者,比如莉拉和阿方索。第四季,阿方索模仿莉拉穿搭就是終局表現。阿方索男同的身份把這種女生間常見的“模仿”現象模糊了,反而令觀衆産生了興奮點。這就是屬于萊侬的小聰明。

主人與侍從的關系,可以參考Gossip Girl裡嗎Blair和她的跟班。這是一種沒有尊重的關系,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反而不存在于莉拉和萊侬之間。雖然第三季莉拉出錢讓萊侬陪她去海邊别墅度暑假,有時候還會用這件事損萊侬,但是這件事對萊侬沒有實質性傷害。在萊侬自己的心理活動中也說,這件事幫她實現了所有的需求:見尼諾,暑假打工掙錢,順便還能自己度假。莉拉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勢均力敵的朋友也許最适合描述她倆前三季的關系。雖然無論從任何世俗的角度看,萊侬都是更成功的一個,但是實際上,她從來沒能在精神力量上超越莉拉。前期,萊侬總會想“莉拉會怎麼做”,她想成為莉拉,但是她不理解莉拉,所以她對莉拉怎麼想問題感到好奇。萊侬用她的知識和莉拉的富有形成了平衡。

但她們的關系在第三季後半段開始失衡。萊侬成績優異的畢業,和有錢人談戀愛,嫁入教授家庭,自己成為作家;而莉拉逃離前夫和索拉拉家族,去肉食店當被老闆壓迫的女工,甚至殺了老闆。此時,萊侬同時擁有了知識和财富,而莉拉僅剩下貧窮與痛苦。莉拉的這段故事是恩佐後來講給萊侬的,莉拉從來不會将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給任何人。而這段時間,萊侬沉浸在自己順風順水,一路上升的人生中,她偶爾也會想起莉拉,但我認為那是出于自小對莉拉的執念般的關注,對“莉拉會怎麼做”一種好奇,而非真正出于對朋友的關心。

再後來,萊侬沉浸在自己對尼諾的感情裡,對自己的女兒們都甚少關心,反而是從底部走出來的莉拉,開始頻繁的聯系她,勸告她,并在她搬回舊城區後幫助她。

這就是第一層故事。

2. 萊侬的故事裡,莉拉是怎麼想的

萊侬的故事本身,實在是再普通不過了。無非是一個貧民窟的女孩,通過刻苦讀書,考上大學并遇到貴人,在愛人的支持下,才華橫溢的她成作家。這是美國人喜歡的“鄉下人的悲歌”,但是歐洲人不會看這麼水的東西。

所以萊侬又在自己的故事裡加入了莉拉。因為莉拉更像一個謎,讀者會産生好奇。

在劇裡,莉拉像一個焦慮暴躁的人,永遠在憤怒,永遠在與什麼東西抵抗;而萊侬則像一匹溫順的馬兒,前期是想得多說得少,後期則直接叛逆把所有人都踢了。這也是她們性格中互補又相似的地方:莉拉是直接而真誠的,萊侬是隐蔽而精明的,但她們都遵從自己内心。

萊侬對莉拉,除了第一部份的感情,還因為隻有莉拉看透了僞裝下的萊侬,所以萊侬既害怕莉拉,卻又渴望莉拉的理解。她們都是有野心和欲望的人,隻不過莉拉直言想發财,喜歡尼諾就私奔;而萊侬卻從不表明自己真正的想法,想出人頭地卻裝小白兔,嫁人後還和尼諾出軌。隻有莉拉看透了萊侬,并且在正确的道路上支持萊侬,在錯誤上提醒和痛斥萊侬。這種支持,無論是前期物質上還是後期精神上的,都是萊侬渴望和莉拉做朋友的原因之一。而這種犯大錯前的痛罵,也隻有真正的朋友會關心。

我認為,萊侬對莉拉,是帶有好奇目的的窺探,而莉拉對萊侬,是真心實意的友誼。因為莉拉的經曆讓她社會經驗上比萊侬豐富,對人性認識的更深。她看得到萊侬尚未認識到的問題,可是那時萊侬的自負已經讓她聽不進莉拉的勸告。

在萊侬的故事裡加入莉拉吸引讀者,這是萊侬的第一本書,也是莉拉說寫的不好的那本。

3. 莉拉的一生就是這場以失敗告終的革命

革命有三種人,

一是有改變的意願,有動力,可是沒能力,比如帕斯卡,莉拉,恩佐等底層人。他們在權力的壓迫下尋求最細小的改變,付出了最大的抗争。這是一線工作人員。

一是有意願,有能力,可是動力不足,比例中産階級的大多數:教授、尼諾和萊侬。她們會說,但是不願放棄舒适優渥的生活。一群旁觀八卦者,最後哪邊勝利他們都坐享其成。

一是有意願,有能力,有動力,比如瑪麗莎,弗蘭克。有錢人的孩子放棄了一切,收獲一個失敗的革命,最後自殺。這是頂層框架制定者在政治中失敗的典型。

從第四部可以看出,莉拉經曆了在底層被壓迫的生活後,觀念改變了很多。她不再期待底層人民群起反抗了,而是借助索拉拉家族的權力去達成她的目的。在莉拉的影響下舊城區改變了很多,連流亡在外多年的安東尼奧都可以重返舊城區了。

可是莉拉的一點點成功的革命後果,随着第四季女兒蒂娜的失蹤一起毀滅了。随着莉拉的頹廢,舊城區又變回了老樣子:阿方索被打死了,安東尼奧又要開始逃亡了,索拉拉兄弟又隻手遮天了。渴望改變的人民隻能選擇離開,比如恩佐。

講述舊城區的革命,是萊侬後期的作品。因為寫舊城區的腐敗與抵抗,萊侬被記者采訪,記者拍了萊侬和蒂娜的照片,然後蒂娜失蹤。可不可以理解為,反對革命者帶走了蒂娜?

從莉拉的視角,這就是她一輩子的努力最後化為烏有,連她唯一的希望——女兒蒂娜——也被剝奪。為什麼叫失蹤的孩子,而不是死去的孩子,是因為革命永遠不會結束,就像索拉拉兄弟的死也不代表黑社會的結束。

蒂娜失蹤,不知道綁架者是誰,是不是也在隐喻,底層人對于自己到底在反抗誰,也是未知?

4. 結語

那現在我們再回望這部作品,就會覺得其實真的很一般。她的構思是投機取巧的,萊侬想講自己的故事,但是因為太平淡,就加上了那個她小時候好友後來的生活,吸引讀者注意。又怕顯得沒深度,所以把當時最火熱的革命也摻雜了進來,讓這個故事顯得混亂而沒有主題。最後雖說叫“我的天才女友”,但是看完劇發現萊侬根本不了解莉拉,改成叫“我聽說我小時候鄰居小女孩長大後的故事”也不為過。

我覺得這部劇其實在強調“不忘本”。你無法抹除你的出身。萊侬嫁入知識分子家庭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了,還要經過下一代成功教育的鞏固,至少在孫輩如果沒有階級滑落,她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穩固了中産階級的地位。因為名氣和才華擁有的财富和地位,遠不如祖傳的地産和信托基金穩固。

而孫輩的代表弗蘭克,又因為想要革命而變得貧窮,堕入底層,最後絕望自殺。可以進入上流社會卻拒絕,渴望改變社會結構又失敗,典型的天真與自負。

這部劇最成功最幸福的是尼諾,不論結局,他從底層爬到了上流社會,這是萊侬都無法做到的。

生活是一個悖論:中産的天真,底層的野蠻,上層的虛假,作為一個無産階級出身者,無論你在哪個階級,迎來的都是痛苦:接受的痛苦,改變的痛苦。而資本的來源是什麼?是黑市,是高利貸,是缺斤少兩,是欺騙與掠奪。

莉拉是個理想主義者,她相信不通過這些,人民可以活得更好,即使在她這一代無法完成,可是她認為蒂娜會比自己更聰明,成就會更遠。

這種寄托,在萊侬和她母親身上也有。萊侬的母親期待她能離開舊城區,可是孩子不是受自己控制的,就像萊侬的女兒私奔一樣。

所以即使蒂娜沒丢,也未見得能實現莉拉的期待。

人,先是期待他人,然後期待自己,最後期待孩子。

理想主義者必須死,天真的中産階級必須滑落,狡詐滿嘴謊言的小市民階級卻能實現階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