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久沒有在這裡表達過自己的拙見了。

三宅唱老師的電影,攏共也就看過《你的鳥兒會唱歌》和本片。至今我還記得《你》裡面三人在便利店中的長鏡頭:視角跟随着鏡頭晃來晃去,他們飄忽不定地出現在貨架的角落。我驚呼“竟然能這麼拍!”從此中不難看出導演與濱口龍介以對話和文本表意的方式不同,擅長借用人物與環境的交互之類隐蔽的、更易于使用“鏡頭”語言加以表現的手段創作。

本片很難不讓我想起《那年夏天,甯靜的海》。二者都賦予了主角“聾啞人”的特征,将叙事表情達意的權重集中在了其他方面。但惠子給我的感受,有時是模糊不清的。對于她的行為與想法,僅能停留在猜測的層面。當我們在看《海》的時候,猜測更多地傳遞在二位主角之間。而惠子直接面對的我認為是觀衆。她不認為文字的輸出有助于消解不悅的感受、解決實際的問題,轉而将方案轉向拳擊。直到電影中的最後一次比賽,她仍然是那般直來直去的性格。導演巧妙地用大量的單人鏡頭、城市中的踱步、冷漠的空鏡以及聾啞人的身份,将叙事的出發點和觀看的視點向惠子身上偏移,使觀衆或多或少産生了代入的感受。但很明晰的是,叙事的掌控者仍非惠子個人。我們終究需要遵從着導演的指揮,被動地檢閱眼前的畫面。導演近乎完美地達成了這種平衡的沖突。

其它的元素也很豐富。特殊時期的行為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集體記憶,成為了一個被值得研究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