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絕不是個“好人”流行的時代。“好人不長命、好人做錯一件事就成了壞人、好人就該被槍指着、好人往往沒好報……”在實用主義成功學甚嚣塵上的今時今日,好人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甯浩導演聯合曾拍過《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徐磊,在新片《爆款好人》裡探讨了這樣一個話題:好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現在還選擇做一個好人,有什麼好處?

看完電影第一感受是:甯浩的“品控”還是很穩的。典型的黑色幽默風格、小人物故事,結合溫情的家庭喜劇類型,表達上又不失尖銳之氣。

...

之前在“祖國/家鄉”系列裡,就很喜歡他與葛大爺的這對組合。張北京這個在北京土生土長的胡同大爺,是一個優缺點都很分明的人。他有着一身的小毛病,愛炫耀、不正經,同時又樂觀可愛、善良熱心。葛優拿出了他最草根、最平民化的那一面,把這個喜劇角色給演活了。

當張北京第三次出現在大銀幕上,且擁有足夠的篇幅展開時,顯然被塑造得更為落地化、豐滿化。“西北玄天一隻鷹,維權就找張北京”,這次他開着小火車怒撞“旱天雷”,滿腔怨氣高喊“我要維權”,被拍成視頻發酵後迅速成為爆款、火遍全國,成了網絡紅人“維權哥”。

而這波“潑天的流量”,也讓他開啟了繼“全民奧運”、“農村醫保”後的又一段荒誕經曆。

...

...

但迎接這份真心的,卻是不明就裡的人給予的言論傷害。網絡是個誰都可以來置喙你、評判你的地方,但他們口中的那個人,無論“維權哥”還是“戲精哥”,都無非是個人設,并未真實地存在過。

最終張北京選擇做好人,即使是“黑紅”的好人。他不為圖個好名聲,而是問心無愧,讓自己得以心安,得以自洽——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又很難做到的道理。

結尾處有個小細節,證明了甯浩的洞察力依舊厲害。張北京的手上,滿是擦不掉的油漆,就像網絡表面上“雁過不留痕”,熱度過後不會有人再記得他,但當時那些輿論傷害卻會一直存在。在甯浩的鏡頭下,普通人的生活始終是複雜的,市井現實裡的各色荒誕,折射出五味雜陳的人性。

就如安迪·沃霍爾曾預言的“15分鐘定律”: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内出名,也都能在15分鐘後消失。加起來耗時半小時,就能搞出一個名人,接着再“搞死”他。每個人都能靠短視頻成為短暫的焦點,但真正的幸福和價值,終歸是隐藏在那些平凡的日常生活裡。

無論光彩還是平庸,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人生,不完美的人也可以與自我和解。停止過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放下外界評判,停止自我苛求,放下精神内耗,是人生變好的一個新開始。

在我看來,《爆款好人》的落腳點,是在說一個不等式:做好人≠取悅人≠完美的人。也許,依然會有大量的觀點認為做好人不值得,但其實不騙自己的心,不為自己的言行背上内心的枷鎖,活好自己,就已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