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爸爸,有新潮的攝影機,會畫畫,他像東京塔一樣,高大曙目。
困在小房子裡的媽媽,貧窮的媽媽,沒什麼本事的媽媽,卻是撐起我生活的東京塔。
毛不易曾說自己的母親在臨終的那一刻都覺得她兒子是個不成功的人,阿雅勸慰“她永遠不會覺得你是一個不成功的人,她隻是擔心你沒有辦法照顧自己”。
母親因為受不了酗酒就發神經的丈夫而帶兒子回到娘家;放養着長大的兒子自己摸索出“尊重生命”的道理以及夢想的雛形;母親也想開始新感情卻因為擔心兒子而選擇放棄。女人總是為家庭和孩子犧牲更多的那個,在底層善良女性身上尤為明顯。
接着往下看,不怎麼懂事但又有分寸的母親,在兒子初中時從家裡搬了出來住進破爛的出租房,兒子的夢想和性啟蒙因父親的不靠譜而同時進行,母親一味付出卻不知道兒子已經生出逃離這個家的想法。中川考上了高中而得以離開家,雖然在車上看着母親寫的那些關心囑咐的話而淚流滿面,依舊不耽誤他度過快樂的高中生活,擺爛的大學生活。可他明明說過想離開家是為了給母親自由,沒什麼掙錢能力的母親要供給他的生活,怎麼自由呢,他隻給了自己自由。中川愛媽媽,卻像爸爸。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早早的似懂非懂一些人生道理,卻要經曆漫長歲月洗禮才能真正懂得。
影片用插叙的方式,将悉心照顧患癌母親的成熟中川和年少無知、靠母親支撐度過混沌期的成長中的中川做了鮮明對比。隻是中川成長的太慢,母親永遠住不上那間大房子了。這比沒有去一次東京塔更讓人遺憾。
母親和父親的開始充滿浪漫幻想。她會因孩子受到傷害而毅然決然離開丈夫,也會在勞累一天後,和朋友們喝酒玩鬧到半夜,哪怕被媽媽罵。她做一手好菜,被餐館辭退就接給盤子貼花的散活,她會将兒子的錄取通知裝裱挂在最顯眼的位置。得知兒子無法畢業也隻是輕聲責問“你為什麼不努力一點”,便盤下店鋪掙錢供兒子留級一年。得到兒子邀請去東京一起生活的電話,雖然很想去卻又擔心給孩子增加麻煩。會給兒子的朋友們做很多好吃的,玩年輕時的遊戲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母親擁有十分不錯的交朋友能力呢。在躺病床上疼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年輕的朋友照顧她,老家的姐妹來看望。她們推着她出去玩,母親回頭朝中川揮手的畫面,是中川記憶中母親最後的笑顔。她每天都會聽兒子的深夜檔黃色電台直播,臨終前還在交代冰箱裡有什麼食物,讓中川好好照顧剩下的那隻兔子。母親的離世,好似隻是平常的一天,她走了中川的生活還要繼續,所以她交代了這些。她在給中川留的信裡好好說了“再見”。道别這件事要提前準備,因為到了最後那一刻,也許無法好好道别。
我記憶最深的畫面是中川牽着母親的手穿過人行橫道,母親對兒子的依賴不舍,與幼時兒子對母親的依賴不舍掉了個個兒。中川聽着母親的喘息聲默默流下眼淚,他開始真正悔恨,自己為什麼成長這麼慢,甚至在母親生病前期還因為工作不能時常陪伴。中川一直在後悔一直在成長,即便在母親離世後,也無法給“成長”畫上句号。這大概就是人生。
同類題材,我很喜歡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比海更深》中,老太太在吃飯時為大家放了首曲子,邊聽邊說道“我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愛一個人比海更深”。這句話與影片所講的故事沒有關系,卻讓我在電影結束後淚流滿面。《步履不停》則是失去一個孩子的家庭,大家相互折磨痛苦的度日,隻是為了好過一點。幾部影片都是用瑣碎日常慢慢滲入觀衆心中,将人生娓娓道來。
人生沒有那麼明确的正與惡,每個人都有閃光和不足的地方,再低谷也能重新走向高塔,沒有廢掉的人生,隻要肯開始改變。
而遺憾是人生常态,在該做的時候沒有去做的人最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