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電氣化屋子》(1922年)

〔美〕《摩登時代》(1936年)
在互聯網上,常常看到影迷把查理·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頓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較。
《電氣化屋子》(1922年)和《摩登時代》(1936年)分别為基頓和卓别林自導自演的二部喜劇,影片長短不同,主題各有側重,但都含有對自動化的諷刺。
基頓的喜劇近似雜耍或真人動畫,大型場面和特技讓觀衆感覺暢快淋漓,深受年輕影迷追捧。卓别林的喜劇,實質上是悲劇。悲天憫人、笑中帶淚,關切人的命運和情感。在過去物質匮乏的年代,底層人物饑寒交迫,過着真正赤貧的生活,決不是卓别林在玩左派小情調。
高科技是把雙刃劍。在《電氣化屋子》中,你看到設置與失效的混亂,每一個成就都可能演變成一個災難。在《摩登時代》中,你看到科學控制人類的恐懼,人淪為機器奴隸的悲哀。
核能和人工智能既能造福于人類,也能毀滅人類。(完)
文字:生命中每一天
圖片:來自網絡
如需轉載和引用,請聯系作者。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