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片段,不吐不快。一個片段中,碩士生請教陳教授關于胡塞爾和“同情”相關學術話題。在陳的追問下,碩士生好像至少三次解釋了自己的問題需求,想獲得大師指點。學生的問題固然顯得書呆子氣十足。
但誰料陳教授随後,完全忽視女生提出的學術問題,以鄭重而“痛心疾首”的口吻,追問她有何必要花讀研時間去做這個問題?不如去爬山交友,理由是讀研一兩年做不出啥,一篇隻有導師看的論文差不多就行。該生所提的問題,本身如何,視頻中沒看到具體回應(我視為無回應)。
該視頻片段那一刻的氛圍,看着無比窘迫尴尬。
抱歉,我實在理解不了有些網友解讀的陳教授所謂“苦口婆心”。那幾十秒的視頻中,我隻感覺到他在幾個人圍着的小會議室裡,通過三言兩語中和痛心疾首形成的高高在上的姿态,感覺不到一個愛智之學大師對年輕人讨論學術問題應有的尊重包容。
碩士認真看書寫論文,這不是應有之義?這難道不是一種值得肯定鼓勵的治學科研态度?與爬山交友有何沖突?如果她願意放棄其他時間思考這些問題,哪怕是掉在書堆中,一身書卷呆子氣,這與她提出的問題何幹?
在一個學術為主題的讨論環境中,女生提出學術問題,預期是獲得學術性回應,這是讨論的基本規則和前提(如果要聊哲學碩士該怎麼讀,那應該是另一個話題)。
可陳教授徑直完全無視女生學術問題,轉而評論花時間研究該問題乃至碩士論文研究之意義價值。
即使這是所謂苦口婆心,但在當時的話題語境中,我覺得這是對讨論規則的違反,不但沒有醍醐灌頂的驚醒意義,而隻凸顯了一種話語權優勢,破壞了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圍和學術讨論的前提。因為其他人會開始顧忌該如何提問,才會讓陳教授覺得值得認真學術地回複,這是變相為讨論設置前提規則。
我當時看視頻時在想,如果這不是一個碩士,而是某個大佬提的問題,回應會有不同嗎?
畢竟也有不少貌似哲學的對話,不是大得或空得無邊際嗎?可是那些座談、會議中,有哪位教授對台上的人說,你們不如花點時間走出象牙塔和故紙堆,在社會上真切體驗一下百味人生呢?
哲學既然是愛智之學,最基本的是讓人沒有負擔地敢說話、敢提問。我認為一個好的讨論,應該對提問的具體背景、動機等存而不問,應盡可能就其問題本身進行讨論。
蘇格拉底不會教提問者花時間做更别的有意義的事,相反,他會認真地讨論問題本身,這才是對對方的尊重,這種尊重本身比廉價的“苦口婆心”更有意義和激勵作用——一個求學碩士的問題能得到大師的尊重。
如果大師真的覺得那個學術問題,沒有讨論的價值,可以學術地回應,直接無視是我能想到的最差最不禮貌的方式。
花幾年時間讀研寫隻有一個導師看的論文,有沒有意義?碩士生們能否做出其他選擇?甚至于他們有沒有其他選擇?這不是他們能回答和改變的。不過我想,成千上萬在實驗室和圖書館為發期刊論文畢業而遭受日夜煎熬的碩士生們,早就想得比退休教授更透徹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