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死亡教育,更加豐富、複雜的劇情結構。一個家庭失去了兒子,一個家庭失去了父親,兩塊殘缺拼圖的連接。
在屬于生者的聚會上,逝者始終在場,并在最大程度上定義着現實。因逝者而殘缺的生活與心靈,最終又憑借逝者而得到修補,他們寄宿于情感和記憶中繼續存在。但是,歸根結底,我們仍要在生者間生活。
遺憾的是,我們太習慣于留戀過去,在現實的枷鎖中掙紮,我們在回憶中徘徊往返,然後從身邊活生生的人旁快步經過,就這樣匆匆地一步再步,步履不停。
日常生活的死亡教育,更加豐富、複雜的劇情結構。一個家庭失去了兒子,一個家庭失去了父親,兩塊殘缺拼圖的連接。
在屬于生者的聚會上,逝者始終在場,并在最大程度上定義着現實。因逝者而殘缺的生活與心靈,最終又憑借逝者而得到修補,他們寄宿于情感和記憶中繼續存在。但是,歸根結底,我們仍要在生者間生活。
遺憾的是,我們太習慣于留戀過去,在現實的枷鎖中掙紮,我們在回憶中徘徊往返,然後從身邊活生生的人旁快步經過,就這樣匆匆地一步再步,步履不停。
一如既往的管弦樂,一如既往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記憶中主觀鏡頭下的婚禮,作為無視覺之記憶的鴿子飛羽聲,初返波蘭時遠方的教堂,遼闊的大地和繁忙的農業,空中的群鳥和地上的惡徒,以及那震撼的一槍;這是一個關于平等的高度戲劇 ...
老法官完成了“複仇”,沉浸于求真和掌握真相、親手審判的權力感,這種态度向深演變,就變成了他的罪——虛榮。老法官和學法的大學生異體同構(“兩生草”?),他們都被女主角拯救,遇到女孩的法官将相信人性,選擇博愛。象征無處不在,破碎的酒杯、 ...
美之極緻。第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鏡像電影的開創作品,《兩生花》。暗黃色、綠色的色調,仿佛永遠處于日暮之時的世界。情愛之迷亂,生命最後一刻的主觀視角,旋轉的交織,詠歎的調,敲打靈魂的背景音,視聽之極境。永恒的鏡像,通過窗戶、鏡子、眼鏡 ...
先說問題,高強度的争吵令人頗感疲憊,最令我困惑不解的是郭海波為什麼不帶着女兒離開,如果愛女兒,便不必讓她忍受自己曾遭受的苦痛,又或者沉默地在女兒身旁,折磨母親的同時也讓母親折磨自己是她不得已的選擇。樓上鄰居女兒和主角獨白的片段有些刻 ...
戰争中個人是履行國家意志的工具,但他們歸根結底是人,有喜怒哀樂和自己的苦惱和理由。曆史用巧合反駁了時代,雖然孤證不立:妖魔化宣傳的破除是前提,可用的語言是必要的,個人情感和思想的坦露是關鍵的,文化的差異造成隔閡但也成為交流的資源。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