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道爾這個女孩與黑猩猩的故事,我從小就知道,那時我們翻譯為珍妮.古道爾,我更習慣舊譯,下文中珍和珍妮混用,指同一人,我未曾想過幾十年後還能在電影院看到她的紀錄片,不禁感慨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作為一部紀錄片來說,圍繞人物描寫的叙事很流暢,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飽滿。如果是一般的紀錄片,可能重點就在珍妮不斷獲得事業成就——黑猩猩動物研究的各種突破上。與想象中稍有不同,觀影後出來查了下,導演是好萊塢美劇、電影、人物紀錄片多栖導演,塑造人物是影視導演的拿手好戲。電影主要是資料剪輯,結合部分對于珍的專訪來構成90分鐘标準片長的紀錄片。
傳統紀錄片更注重還原,用大段的視頻,講解話外音和工作照片組成,一般是按資料時間順序;本片導演更善用剪輯,把人物攀爬與叙事、動物表情與人類情感串聯起來,用影視剪輯形成影像故事,讓本來漫長枯燥的紀實變得生動,導演把時間線後期拍攝的視頻剪到前面的故事中,形成全程跟拍的假象。實際上,當年珍的首席攝影師,也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在珍做出一定成績,獲得學會資助後才到來的她的身邊,珍的前期肯定沒有視頻,導演把後來拍的視頻剪到前面作為叙事影像片斷,沒有使用采訪其他人物的對話方式來展現這一過程。
導演在整個叙述中,把女性主義的主題重點提煉出來,從珍的母女關系開始,直到珍與猩猩逐漸親近,她的成績獲得認可資助,學會安排的攝影師到來,與愛人相識,結婚,事業上不斷突破,生育,為了孩子回歸母親角色的時光,随着丈夫去拍野生動物園的獅子,最終放不下黑猩猩,因彼此堅持自己的工作而分開。
其中母親給女兒的回信“我親愛的珍,男人都是可以甩掉的”,這個特别醒目的片段引發現代女性的共鳴,這顯然是導演有意識所為,在動物保護紀錄片中展現了女性主義的主題,在豆瓣首屏短評的好評中,有過半是女性主義支持者對此充滿溢美之辭。影片重點塑造了珍的堅守與孤獨,相應的突發事件,以及獨立女性的形象,并沒有大段野外科考的故事,比如她早期野外患瘧疾無醫無藥,隻能在山林中靠身體自愈的事情,這些在紀錄片裡是沒有的,又比如她的第二任丈夫,紀錄片壓根沒提(德裡克作為戰鬥機駕駛員在中東被擊落,身體落下殘疾,拖着病軀幫珍在叛軍襲擊後另建了新的研究中心),也許是沒有她與第二任的視頻,畢竟前任才是攝影師,也許出現第二段感情就會減弱叙事中女性主義的力度,導演作了取舍。珍為保護動物四處演講也似乎隻有一個鏡頭,影片以她的第一段婚姻作了完整叙事的終結,最後以黑猩猩母親死在河邊,已經半大的小猩猩因為悲傷過度三周後也死去,這與珍的家庭形成了對照,珍的母親陪伴她來到非洲,支持她的事業,結婚到離婚母親一直支持她,後來珍的兒子對童年生活存在陰影,始終不喜歡猩猩,在離異後的家庭裡長大日後成為造船家,珍象自己的母親一樣支持自己孩子的選擇,她的事業追随者隻有她的學生們和其他科學家。這個片子存在浪漫化的傾向,對科學研究部分着筆很少,這也是導演叙事上的取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個更象電影的紀錄片。
其實,本紀錄片還有其他的重要視點。影片中講了珍實現夢想的困難起點,她并沒有上過大學,受到人猿泰山故事感召,靠着打工的錢才來到非洲。她沒有背影,沒有專業,沒有大學,沒有對動物的成見,她就是一張白紙,懷着與動物相處生活的夢想隻身來到非洲。當時很有名氣的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考察珍的野外技能很是滿意,尤其欣賞她對動物的熱情,這比一切資曆教育經曆都重要,要的就是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旨在揭示原始人類行為模式的靈長類動物研究計劃交給她。她在野外不用理會社會上的各種噪音(質疑者認為她外行,不懂科學,不專業,堅持不下去……),最終做出了成績,為人類學和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引入了全新的資料,1965年劍橋大學直接給她頒發了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沒錯,實踐與熱衷才是一切,沒有考試、沒有答辯、沒有論文,堅守研究才是一切。她身上發生的一切就是民間人士通過努力走進科學殿堂,她獲得榮譽後沒有留在城市校園,選擇回到叢林,始終不忘初心。這對于中國熱衷名校學閥講究師承門第的那一套無異是種别樣的啟迪,真正的大學是奮鬥的人生,不是一次考試一個名校标牌一個專業背景就可拿出來炫耀的,也不是在狂熱的物質追求中迷失焦慮,最終是有夢想的人達到了成就彼岸,紀錄片中沒有羅列她日後獲得的大量榮譽,那些對于夢想的起點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這讓我想起我在閱讀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出版的海洋自然史文獻圖集中,許多重要自然文獻與記載來自于非專業人士,然而正是這些人有着海外工作的便利,或僅僅全然出于自身喜愛投入其中,堅持多年後成為領域的知名專家,獲得了極大的名望,有些還因與畫師共同創作的作品得到不少出版業的版稅收入,可以看出當時英國及歐洲十分重視自然生物科學的研究,擁有熱愛這方面的讀者、出版業與協會,形成了科學考察與生存回報的正向循環,富有的愛好者群體、自然生物觀察收集、基礎科學與院校資助、出版回報一同構成了自然研究事業的社會根基,自然科學在航海殖民、擴大貿易、科學研究方面助推了第一生産力的形成,社會對自然科學的考察不會當作不務正業,民間人士參與嚴肅科學研究成為知名學者諸此等等,形成了崇尚科學的社會建制,這才奠定了美歐在自然科學領域至今依然領先的世界地位。
最後要說,珍的成功也使她成為環境保護的先驅之一,現代環保的倡導者大都是從海洋生物學和動物研究領域産生的,珍妮也與其他自然科學家一樣。她創辦了“根與芽”環保國際組織;她有着濃厚的中國情結,曾先後11次訪問中國,多次進行動物保育和環境保護的演講。與熱衷街頭政治的環保秀不同,我更欽佩身體力行實踐環保行動的先行者們,在面臨氣侯變化與日本放射性事故水排海的今天,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回到了初心開始的地方,與世界的生物們活在一起,不要因人類的自私讓它們的生存受到影響。
“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珍 古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