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打算跑步時消磨時間的這部劇,結果可愛又充滿啟發。雖然主角的凪設定為28歲,卻讓我想起《清單人生》裡那位善用小蘇打打掃衛生的老太太布裡特-瑪麗,一輩子都在為丈夫而活的她,在遭遇背叛後不得不直面自己的人生,在不斷的反思中,确認了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攀附别人的舒适感誘惑,大膽地選擇了去巴黎的人生願望。

盡管人人都向往自由,但在真正做選擇時,卻可能随波逐流。攀附他人,并不一定是指金錢上的依賴,情感性或思想性的依賴他人的接納和認可也是一樣的。而《凪のお暇》則很犀利地指出了所謂讨好型人格的腹黑本質,不管是疲于融入他人而隐忍,抑或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而辛苦,或是為了讓對方高興而毫無原則的捧殺,這些行為背後,犧牲精神隻是表面,不願費力打磨自己、并對自己的真實心願負起責任才是本質。

前半部分的主角凪看似可愛無害,其實沒有心。寬容,是因為不關心;乖巧,是因為對自己有利。小聰明似的自我保護,精緻的利己主義。而這部劇好就好在,編劇沒有為了滿足一些觀衆喜歡嗑CP不管邏輯的惡趣味,讓凪繼續獨自上路,因為改變自己是很難的,成就自己則更無盡頭可言。我很喜歡老婆婆最後對凪說的話,我們應該是作為“主辦方”之一參與進對人關系中,而非等着被選擇的完美商品。等着别人來坦誠相待,等着别人來真心喜歡,等着别人來全然接納,這等待最後大概隻能等到愈加對自己感到茫然、愈加不懂選擇的自己。

更何況現實的情況大多是,并不會有兩個白馬王子或公主非要圍着自己轉,期待被眷戀隻是自我意識過剩的表現,對編劇這提示觀衆還是早日擺脫對“愛的救贖”的癡迷才明智的安排加分。讨好型人格真正該下的功夫是能不因“道路最輕松”而選,而是因為合乎真心而選,如此才不會淪為别人抱團的柴火棒,或是蠶食他人的索愛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