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電影本身來說,大概有70分稍上一點。但此部影片身上背負了太多,讓它能夠一腳跨進四星的殿堂,但另一腳注定會被留在門外。
早便聽聞李紅的真人真事,那是疫情時代,我還在念高中,有段時間會靠着《南方人物周刊》這一扇窗與世界保持聯絡,那段日子也是無限地擁護南周的理想時刻,對未來的日子,和那些偉大的新聞人的心靈并肩,總覺得自己也會做點什麼。
然而伴随着高中的結束,大學的到來,人生與世界真正廣闊與複雜的面貌向我展開着,我丢掉了那段日子花重金囤起來的南周雜志,那裡面曾經讀過的世界,也被新世界遺忘掉了,包括李紅的故事。
但故事并未真正被遺忘,而是曆經曲折的道路,穿越疫情時代,被新時代的文化關注者與守望者電影人保留并延續下來。一個小小的,小的不能再小的曆史細節,成了世界精神特别是中國大區的一則重要腳注。
在此要感謝南周,感謝電影人,以及這些年來,所發現的一并可以稱為“同志”的人們。盡管我的信念一次次樹立與落空,與世界的關系不斷抛離與吸附,但大的趨勢是,一切越來越好了,一切越來越明朗了。
電影本身确實是存有一些明顯的不足,最大的一個就是演的“不真實”,當然這是與現實的真實相比而言的,演員們的表演已經很好了,已經大大超出了這個時代小品樣闆劇的低俗水平,但與那些融表演與真實為一體的偉大表演相比,差距仍是不小。這不是苛責,而是面對關于我們存在的本質的最深層的問題,我們決不能馬虎和妥協,我們必須看清楚和想清楚,廣大觀衆能夠保持清醒對這部電影的“不真實”的一直批評,還是很引人樂觀的批評的。
次一點的問題就是拍攝與音樂,脫不開小成本大問題帶來的體驗感較差(尤其是開頭的攝影太晃了,像是素人手持拍出的效果),也戒不了電影大工業時代極常見的傳染病——配樂各部電影各不相同,但給人的感覺就隻是市面上你能買到的幾十甚至上百種口味的方便面之間的不同,大同小異,吃過填飽肚子也便過去了。
批評肯定不止這些,還會有許多,但這個不太完美的身軀裡面,裝下的東西着實是超人意料從而博得了特殊加分。
在内容結構上,以李紅為叙事核心,展現了李紅前一代——李紅一代——李紅後一代的女性自我人格與精神的大緻發展趨勢,我們看到了它正朝着樂觀的方向發展着。也從李紅這一核心爆破點,引燃了她所在的不同的環形結構——她,以及與她有關的不同的人,現在是如何困在一個個環裡——這包括環的組成矛盾與脫離環的可能方式。
最關鍵的一點自然是:李紅不知自己大半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别人也不能告訴她自己這大半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這一點兩面在自身的痛苦掙紮中終于分離,向着相反相成的方向各自前進。這首先是個社會問題,家庭問題,觀念問題,總之是曆史的一切的現成彙聚狀态“時代”的問題。問題最本原的面目,也就是人類文明苦苦追尋數千年的終極問題,生命的目的,否定的說也就是加缪所言為什麼不自殺的問題。電影當然是不可能給一個完滿的答案的,最後也隻是展現了一個已經成為現實的美好的開端,在這一個曆史的腳注上,我們的精神受到鼓舞——生命的全體精神在某些地方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李紅的丈夫,李紅的父母,李紅的兄弟姐妹,李紅的親戚,李紅的丈夫的親戚,李紅的女兒,李紅的女婿,李紅的外孫女,一個個環困着在其中不斷循環的李紅,也困着未成為故事的聚光燈之下的主角的一個個生命。
引用一句歌詞,“路的盡頭是迷宮”。
再吟誦一句哲言,“我隻有有學識的無知”。
在無限的輪回世界裡,慶幸我們有限的生命,圓環的展開并不是無限,每一次都充實地展現了我們可經曆的生命的全部。
敬這個屬于未來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