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經二刷,笑也笑了哭也哭了,總覺得得留下點什麼。
《七人樂隊》,别名《七部半》。但其實我更願意叫它“菲林記事”,“菲林”在粵語裡就是“膠片”之意,這部影片也全部是用膠片拍攝,膠片質感很強,給我一種回到九十年代擠在放映室看電影的感覺。記事,就是記這部電影所拍攝的,香港五十年代至未來的故事。
當然,俗套一點,叫“我和我的香港”也未嘗不可。(笑)
這部電影分七個 part,我挑一些中意的詳細說。
首先,看了兩遍,最中意的還是林嶺東執導的《迷路》。其講述了一個從英歸港的香港人(任達華飾)在“截然不同”新香港迷路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但情感很濃烈。影片中出現很多過去和未來的對比,比如将過去中環碼頭和現在的對比,對比過去的膠片和數碼相機等。這些新舊相撞迸發出激烈火花,可他們都是香港。那些被拆除的,新建成的,在我這個非香港人心底打出铿锵共鳴,我體會之深刻,那些陪着你長大的,地标性建築,被拆除,用電影裡的話來講,“就像是被拆了祠堂”。
這令人唏噓,可舊不去新不來。那些舊的輝煌上亦生出新的燦爛。
“為什麼要拆?以前的不好嗎?”
“以前?你出生的時候,這裡全是海,連大會堂都沒有。”
回來細想,其實還是不免會有遺憾。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今年沉入海底的珍寶海鮮舫。它曾是香港的珍寶,許多港片,如《無間道2》等都在此處取過景。
可惜,珍寶也會隕落,更不用說那些平凡的。
下次再消亡的會是什麼?我無法可想了。
物會消亡,但人終要歸家。在故事的最後,片中的兒子問母親:“為什麼不帶daddy的骨灰回英國?那裡有山有水,還有大片平地。”
“他中意香港。”
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我直接破防了,在電影院裡哭成淚人。是啊,輝煌的香港,流光溢彩的年代,不可替代的故鄉。也許英國确實好過香港太多,可都沒有他對他的故鄉的感情。
在這部短片裡,我的香港情結得到诠釋。再好的地方,都比不上這一片海島在我心裡的地位。林嶺東導演完全地把他想表達的東西影在電影裡,以使我情難自禁。
之後簡單講下《校長》。這篇我比較失望,可能是我抱的期望太高。先前看花絮以為有感情戲,可實在是太寡淡。連那場我覺得是點睛之筆的哭戲也被剪去了——這使得這部的“感情”實在太無趣。
但在其他方面,特别是校園生活的一些細節刻畫,像極了六十年代。公仔卡片,路邊擺攤的學生,以及同學情誼——實在是很寫實了,甚至讓我恍惚看到自己的小學日子。
以及鎮宇還是那麼漂亮。(笑)
再說下《别夜》,譚家明導演的。之前對他的評價還是有失偏頗,初看覺得無味,再看反倒看出了些《阿飛正傳》的味來。而且七部中隻有他把故事講的完整,其他或多或少有些缺失和潦草。同時節奏也很舒服。
但我實在對這部的情節不敢恭維。
《練功》沒什麼好說的,平淡。
《回歸》整體十分不錯,故事也耐人回味,隔代親的同居,有笑有淚。但打戲有抄《葉問》冷飯的嫌疑(類似于抄範本吧),但不影響。
《遍地黃金》很有意思,講炒股講炒樓,當時确實是香港最容易賺錢的方式,有時代特色,有不失風趣,隻能說不愧是杜sir的手筆。
同時,也是有許多可以深思的:遍地的,到底是黃金還是裹上金箔的屎?
以及,“深思熟慮”,躊躇不前,有時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啊。
《深度對話》挺好笑的,不知道為什麼,一刷的時候好多人在笑,可二刷除了我就沒人笑了。不停反轉有些《使徒行者》(卧底卧底再卧底)的味道,十分喜歡。後面的徐克和許鞍華的出現是點睛之筆。
最後想說幾句,其實我好向往香港,想嘗嘗那裡的公仔面,元朗的老婆餅,深井的燒鵝,避風塘的蝦蟹,上環的雞蛋糕。想看看《槍火》的取景地,看看深水埗的人,看看九龍看看尖沙咀彌敦道,看看這東方之珠。
現在已經不是上世紀,香港的面貌也與以前大相徑庭。可香港永遠是香港,哪怕他重建千萬次,改造到面目全非,甚至城市颠倒,它都是我心中的香港,香港人的香港,中國人的香港。
因為香港的魂永遠立在那裡,永遠不會改變。哪怕彗星撞擊地球,宇宙毀滅又重啟,人類第三文明再度建立,過去十二萬六千五百年,這都不會改變。
《七人樂隊》,演奏落幕。
我愛香港。
我們都愛香港,愛我們的香港。
香港啊,香港。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