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部英國電視劇《混沌少年時》成為國内外網絡熱議的焦點,未成年人犯罪及其背後的複雜因素再次受到大衆關注。而就在本周,騰訊視頻上線了一部電視劇《無盡的盡頭》,不但同樣聚焦于未成年人犯罪背後的複雜與沉重,還更進一步地引領我們走進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這一鮮為人知的領域。

1
《無盡的盡頭》一開篇便抛出一記重錘:三名少年對同齡人實施殘酷霸淩,最終導緻受害人選擇跳樓自盡。對于這起案件,我們在現實新聞中不難找到對應,但真正面對這些畫面時,仍讓我感到真實的憤怒和哀傷在心頭蔓延。因此,在第一集的庭審戲中,我心裡也一直提着一口氣,好在由任素汐扮演的檢察官準備充分,運用紮實的證據和司法智慧,最終将施暴者送進了少年管教所。
正當我沉浸在對施暴未成年人的憤恨中時,這部劇又展示了另一種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态:少年陸聲在破碎的家庭中掙紮,酗酒的父親、失智的母親、年幼的弟弟,雖然他一直想成為一個踏實生活的好人,但生活卻一次又一次将他推向偷盜團夥的深淵。劇集并未急于審判,而是通過林之桃和白恩宇兩位司法工作人員抽絲剝繭地探尋,一點點揭開未成年犯罪背後的悲劇,讓我忍不住想,如果社會早一點伸出援手,他會不會有不同的命運?。這種對現實的精準提煉,讓我仿佛不是在看劇,而是在與這些少年共同經曆他們的悲喜。
在這部劇已經播出的前五集中,我的情緒十分複雜,當看到霸淩緻死案的施暴者被判八年時,我内心案子質問:這公平嗎?而在看到林之桃的努力與無奈,我又開始思考:司法的意義是什麼?偷盜案中,陸聲的家庭困境又讓我動容,想要去探尋那些被忽視的少年背後的故事。這讓我不僅愛上了這部劇,更對未成年人保護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除了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這部劇的鏡頭語言也讓人沉浸。在受害少年墜樓的那一幕中,并沒有直接表現血腥的畫面,而是通過少年書包中如雪花般散落的試卷來表現一個鮮活生命的凋零。在追查未成年盜竊團夥時,擺放着孩子玩具的鐵籠、鍋中煮沸的肥皂以及蜷縮在行李箱裡的軀體,處處都體現出了鏡頭語言的克制,而這種克制反而更具感染力,讓人心碎。
2
在以往的很多影視劇中,凡是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題材時,常常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麼妖魔化未成年人,把他們當作“不可救藥的惡魔”;要麼過度煽情,将他們塑造成全然無辜的“受害者”。而《無盡的盡頭》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拒絕站在道德的高地評判,而是用充滿人性的溫情描繪每一個靈魂的掙紮。
尤其讓我動容的時陸聲的故事,他是盜竊團夥中的一員,是法律意義上的“罪犯”,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苦苦撐起家庭的孩子,為了養活失智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他的犯罪是被生活一步步逼出來的。而在劇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通過林之桃的溫情量刑和白恩宇的心理疏導,陸聲也逐漸敞開心扉,從一個跌入深淵的孩子,被重新拉回陽光之下。這也體現出了這部劇的溫度:它不僅在審判罪行,更在撫慰傷痕。

在看這部劇的同時我也在不斷思考,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哪裡?劇中的每一個案件都在告訴我們,未成年人犯罪從來不是孤立的事件,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多重失守。他們中很多人并不是“天生惡種”,而是在經年累月的被忽視、傷害、無助包圍後,逐漸走向了我們最不願看到的方向。
但值得稱道的是,這部劇并沒有将這些問題渲染成絕望的深淵,而是通過司法的介入點燃希望,試圖為這些問題找到一套“修複機制”。林之桃在關注罪行的同時努力地推動對未成年犯罪者的社會救助、白恩宇用心進行每一次談話,都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在面對未成年人犯罪時,司法的力量不僅在于懲罰,更在于努力修補這些破碎的靈魂,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照亮他們人生的另一段路。
3
《無盡的盡頭》這部劇可以說填補了我對于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知識空白。劇中林之桃和白恩宇的故事讓我認識到,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不僅是推動審判,更是對未來的守護。通過這部劇,我仿佛看到無數現實中的檢察官與管教,在為少年們的明天默默耕耘,雖然在工作中不斷面對誤解與壓力,但他們依然用信念為少年們撐起一片天。

在我看來,這部劇不但是在講一個個故事,更是在跟全社會進行一場對話:我們不能武斷地将“未成年人”四個字當作天然的庇護所,也不要将“孩子出問題”全然歸咎于他們自身。如果我們希望減少未成年犯罪,那麼父母的溫暖、老師的關注、社區的救助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都能成為預防他們劃入深淵的基石。而司法機關也不應僅僅止步于審判,更應該前移到預防、教育與家庭介入中去,在未成年人迷失方向之前,嘗試用制度和關懷為他們架起一道防線。
《無盡的盡頭》的前五集已經展現出極高的完成度和現實關懷。它用疼痛的真實,喚醒我們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關注;用人性的光芒,指引我們走向更溫暖的明天。願這部劇的光芒,能夠照亮更多人的心,讓我們把這份溫柔、理智與思考,帶進現實,帶進生活,帶進每一個孩子未來可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