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歐片會有一種自己被洗得很幹淨的感覺,也會産生期待的落空,原來在那個世界裡,故事發生到那裡就可以了,我們看不到“再進一步”的可能。
這部差一點就可以五星,影片裡的灑脫和祛魅太過輕而易舉,在我看來有點殘酷。很喜歡平靜叙述、去情節化的表達,最讓我覺得真實和感動的是媽媽的反應,從一開始想要起訴老師到一遍遍閱讀女兒的文字、最後發自内心地贊歎女兒的文筆。雖然影片講述着偏執的迷戀,卻不給旁觀者加濾鏡,而是讓觀衆更冷靜地看待這段關系,同時也從女兒特别個人化的視角解脫出來。以至于到最後老師和母親在咖啡館見面,我竟也一點都不期待老師對女兒持有同等愛意。
這種感覺有點詭異,但咖啡館這段在我看來是特别封神到難以置信的存在!誰家媽媽發現女兒寫了一本對同性女老師情欲滿滿的書之後還會把老師約出來做訪談啊?甚至媽媽還試圖證實一點來自老師那一方的愛意。而老師居然對女兒當初的行為用了“侵犯”這樣的詞語,後來倆人還針對這個話題聊了起來。結束當然非常體面美妙。天呐,北歐人的日常就是這樣去沖突化的嗎?
從寫作到接受再到出版,整個過程都太絲滑了。有意思的是,一切塵埃落定後,女孩覺得那部作品跟她沒有關系了,而生活還要繼續,既然完成了身份的轉化,既然文字讓她得到也徹底失去了什麼,某種未來的任務似乎更迫切地等待她,但她對将要寫什麼感到困惑迷茫,她并不對寫作真正感興趣。
最後,本來要回去拿落在咨詢師沙發U盤的女孩,遇到了之前在老師家最後一面見到的那個女人,八卦心太強的我以為女孩多少會問她一些關于老師的事,畢竟不夠熟悉的人之間總是會下意識用共友互相搭話。而她們隻是寒暄彼此,這次遇見似乎是個驚喜,她們會一起去咖啡店聊些什麼,影片沒有繼續,就在這時候結束了。
一扇門的距離,女孩就這樣放棄去取她曾經最珍視的U盤。原來對于時間流逝不帶偏頗沖淡一切的主題,可以處理得如此輕松平靜。有點美妙,又有點絕望。
其實咖啡館的那段是以女孩的旁白結束的,這時候的她姿态已經完全轉變。一個人能做到在不愛了的情況下讓全世界的人看到自己濃情蜜意的文字嗎?或者,這些文字也被虛構和隐藏了太多,在反複閱讀後終于覺得安全呢?女孩是這樣說的:“我還省略了很多其他事 你該慶幸 很多讀者可能以為這是小孩寫的 根本不懂什麼是性 以為性就是泡泡糖 毛絨玩具和小鮮肉皮膚的混合體 随便他們怎麼想吧 這樣其實更好 但你知道我不是那樣想的 我懂什麼是性 也知道我對你做了什麼 你對我做了什麼”
無法細思的輕盈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人影纖細至極
“在這片‘沒有’景物隻有光芒的場面中,人影纖細至極。”影片的上半部分卻幾乎由兩個很少互動的人完成,視角的固定和有限,在熒幕前緩慢而有耐心地追逐,不揭示目的。這是極安全又保守的外視角,守着兩個互不了解的人。除了男人的樣貌和行蹤,我們對 ...
一部過分對稱的電影,反而因平均用力顯得工巧,隻留下血絲般的自我感動。巧合帶來驚喜,本身就是一種極美的對稱。巧合呈現的形式卻很刻意,似乎相似的新生情侶必須要出現在那裡,才能讓絹與麥的愛情自斷其尾。眼淚是傷口的警示。回顧初次的相遇,湊巧 ...
美轉身絆倒了自己
終于看了這部,驚覺《燃燒》和《詩》像一朵雙生花。美滋生痛苦,痛苦綻放美。前者,惠美在血一樣的晚霞裡渴求自己的消失,愛在她的消失後才生根發芽。在《詩》裡,血被賦上殘忍的花語。“如血般的紅花”,是男人們洽談罪惡時美子默默離去的低語,是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