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風的地方》留下的印象,樸實,慢節奏,浪漫,劇裡不乏淚點也不乏笑點,友情,親情不事聲張但真的能讓我潸然淚下。

感觸最深最深的有幾點,我想也是這部劇作者們想要表達的,一個是,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态面對生命的無常——就像劇中南南癌症突然離世,讓我覺得,生命裡人生中好像确實有些事情無法預見,沒辦法知道生命的休止符具體在什麼位置,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先來。

該用什麼樣的心态和思想準備好面對這些,我曾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仍舊沒有得出答案。也許我可能會天真的相信逝去的人會變成星星,會變成秋天的落葉,會變成每天撒在我肩膀上的陽光,也許我會把對ta的感情投注在其他人身上,也許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釋懷沒辦法直接面對。誰知道呢。

有很多人說這部劇理想化,過度美化鄉村生活,但是吧,我覺得文藝創作還是可以留下一些想象美好的空間的,讓人有所憧憬有所向往,它引導倡導的東西才會被人們看見。

劇裡面,村上鄰裡鄉裡鄉親愛串門,串了門做客人的又吃又拿,被留下吃飯被熱情招待,各家都知道彼此的習性,各家都知道各家的情況,看到這的時候,我簡直就要一拍大腿,這不就是所謂的“共同體”和“機械團結嗎!

城市化樓房越來越高,格子間鄰裡越來越隔絕化,每個人都是城市森林裡的“原子”,住在隔壁甚至連招呼都沒打過,雖然城市給人們提供了成為巨大機器上的部件進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但是齒輪與齒輪之間,部件與部件之間短暫配合之後各歸其所,機器是轉起來了,但是人情與溫情湮沒了。

我想,百年前的滕尼斯,塗爾幹,或者說齊美爾這些人感歎現代理性巨浪吞噬人與人之間脈脈溫情的時候,并不是對标的鄉野生活,也不是呼籲放棄機械,回到田園牧歌似的鄉村,複古小作坊和耕織生活,而是說,确有這樣的情況,那麼是否有一種可能人不是原子,人是有溫度的。

還有一個特别有意思的劇情點,阿鳳家裡老倌病倒,阿桂啊寶瓶啊小院的人啊一個個伸出援手。

中國式社會網絡就像一捆被橡皮筋綁住的竹竿,有彈性有韌性,逢兇化吉的力量來自于風險共擔,壓力分承,我想,這也是“共同體”所具有的力量吧。

另外,看了不少劇評,很多批評的點在于劇情疾緩詳略,或者是演員表現等等,但是有一類聲音指出劇情過于美化過于理想化與現實存在多麼多麼大的差異,我想說,節目固然有戲劇效果,但是如果連其中所要表達的美好、有溫度的東西都不願相信,因為自己的生活不是這樣的而否定所有的可能性,那……那也無所謂,反正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