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逼了,我昨天給這部電影打了三星,看着評分這麼高,想潑一盆冷水,結果評分不降反升,從8.8變成了8.9,看來人民群衆的眼睛果然是不雪亮的,個體在集體面前的力量是弱小的,注定也是悲劇的。

即便是我會被罵得非常慘,這會是個悲劇,即便破9在即,我也要實話實說。這部電影講的是得了阿爾茲海默的老人的故事,從片中幾段短暫的醫療戲和結尾老人生活在療養院,由專業醫護人員照顧,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在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患病老人的福利機制已經相當發達,走在世界前沿了。在影片開頭,老人的女兒就說要出國很男友一起生活,而他女兒内心也很糾結該不該再親自贍養老人,因此這部電影的故事設定可以概括為“在西方發達的醫療體系和完善的福利制度下,一位中産階級得老人得了阿爾茲海默,從而引發的贍養問題”的故事,這不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是一個關于贍養的倫理道德問題。

從這點本質上講,這片和達内的《單車少年》一樣。達内一直在用底層的掙紮來抨擊制度的不完善。直到《單車少年》中所展現的兒童福利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父母甚至可以不用親自贍養兒童,扔給政府就可以了。政府也會為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找到願意贍養他們的的家庭。當然這些家庭由于宗教信仰,也會主動去收養這些可憐的孩子,因此《單車少年》同樣講的也是道德倫理問題。

出于愛與道德,《單車少年》裡面的女主角會為了自己收養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跟自己男友吵架到了分手的地步。而正是因為這份責任最後讓少年男主角醒悟,忏悔,再到最終成長。女主角的邏輯是建立在普世價值下的一個正常人的該有的邏輯。

而《困在時間裡的父親》的結局,女兒為了自己的生活,不願意陪快入土的父親走過最後一段時光,甚至非要去英國。我看不出這個激勵事件之下的女兒做出來的事情,哪點是她不得不做的?為什麼不能跟現在的男友商量不去法國,繼續留在父親身邊?我隻能理解她女兒的選擇是很自私自利,看不到半點人性。但是創作者對女兒這個角色,顯然不是這個态度。之所以沒辦法理解到女兒這個角色的苦衷,恰恰是因為電影把大量時間花在了男主角的主觀視角上,所謂的第一人稱展現病理畢竟是這片的重要的噱頭嘛。從劇作嚴謹性來看,完全沒有時間空間交代她女兒心理。

比起社會問題片,這類倫理道德片可以走得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菊次郎的夏天》裡面的菊次郎很無奈,因為他出身并不富裕,注定是沒有錢和精力去照料年邁的母親,而隻有交給養老院,這是一個死局;正男很無奈,因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小小的他也不能左右成年人的世界,這同樣也是個死局,兩個主角面臨共同的無奈下,報團取暖,一起度過了那個夏天。而《困在時間的父親》中的女兒,她面臨的并不是一個個死局,創作者想讓我們也認同她的不容易,卻被片中設定的男主角的主觀視角所帶來的局限性給坑了。創作者想賣慘,但忘了世間的愛與救贖的力量到底會有多強大,而非要刻意地選擇一種冷冰冰的處理方式去倫理問題,殊不知這種做法本身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