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使用智能手機是2012年高考結束以後。雖然高中時也間歇地用過一段時間智能機,但是學校的明令禁止和3G網的龜速,讓我對它停留在淺嘗辄止。2012年夏天,買了五月天代言的HTC手機的我,第一次發現原來APP版的豆瓣這麼好用,比網頁版順暢多了。微博也是,知乎也是,豆瓣FM也是。終于,我從電腦轉戰手機,養成了淩晨三點之前不睡覺的惡習。
2012年的夏天,我勉強能達到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平衡。朋友們約出去玩,大家仍然面對面聊天,仍然去逛書店,看電影時也不會掏出手機,那時候的電影院好像一進去就沒有3G信号了。感謝WiFi信号的不普及,我還能從網絡世界逃開一下。
4G網普及後,每次見面大家都在低頭刷刷刷。“你最近怎麼樣啊?”“挺好的。”然後低頭刷刷刷。4G網真快,以前加載微博圖片都卡,現在視頻都是無限絲滑。終于,我也完全向手機投誠。
這十年裡,我換了幾部手機,流連了不同的社交媒體。創建賬号,注銷賬号,結識網友,又不再聯系。就像煙火一樣熱鬧絢爛,低頭才發現也沒剩什麼。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散了很多,保持聯系的沒幾個,而且大家一起怠惰。難得同時在一個城市,也會因為天氣和心情不佳彼此放鴿子。何必見面呢?聊微信還不是一樣。甚至,沒有微信表情包的輔助,面對面的兩個人還會尴尬。
我本以為這是時代的進程,非一己之力導緻的,也不是一己之力能更改的。然後這兩年關于社交媒體濫用的探讨越來越多,我也終于發現其實自己是有選擇的。就像斷舍離可以舍棄房間裡的雜物一樣,數字斷舍離也可以舍棄社交媒體的雜物,甚至更進一步地舍棄心靈的雜緒。
前幾天我删掉了手機上的豆瓣APP,隻用網頁版豆瓣。原來網頁版豆瓣沒有stream,不能下拉更新,我刷完友鄰的廣播後看不到右滑的那一堆“你可能也想看”。刷完我的小組讨論之後,也看不到我常去但是沒加入的小組。我每天使用豆瓣的時間大幅度下降。
原來我對豆瓣的依賴是建立在APP上的。所以我删掉了手機裡的社交媒體app,然後發現自己甚至懶得打開網頁版,壓根不想用了。去年我注銷了微博和知乎賬号,以及一堆很久不登錄的賬号。我的生活并沒有因此産生什麼波動,反倒是多出來時間讀幾本書了。
我想,我對2012年夏天的懷念,不隻是因為那時候沒有生活壓力,還是因為那時候的自己真的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我可以用筆電在家裡上網,然後出門閑逛,和城市相處。我用手機聯系朋友和聽音樂,見面後我們就隻關注彼此。晚上回家後,我可以靜下心看一會兒書,和家人聊聊天。
我甚至懷念智能機出現前的日子。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内上網,約好見面時間就興奮赴約。我們逛書店,逛音像店,去一切可以開心的地方。我們用MP4聽歌,看實體書,寫小紙條,短信要寫得長,喝7塊錢一大杯的避風塘奶茶。
而不是一個人坐在星巴克,低頭滑手機,滑滑滑,滑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爛,還在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