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獻禮電影,影片并沒有講述一段多麼光輝燦爛的曆史,相反以李大钊犧牲的曆史節點來聚焦共産主義初期革命者。
從回憶片段中,可以看到一個質樸、溫和、善良的教書先生形象,但同時他不懂革命者要有自己的槍杆子、希望通過和平示威達到自己的訴求,又是幼稚單純的。
而這恰恰正是初期革命者的特點,他們沒有之後三大決戰、攻克南京的英勇豪邁,也不像某些諜戰片中突然喚醒的巨佬級我方卧底那麼逆天改命。他們隻是組織了示威遊行,隻是創刊撰稿,在電影中他們顯得弱小甚至還有些笨拙:他們付出了大量的犧牲,而當局勢力仍然無法被摧枯拉朽。
但這是必然要吃過的虧,走過的路。在至暗長夜中求索光明,需要比方将破曉時更多的勇氣,也更容易跌跌撞撞!
我們不僅要記得光榮歲月裡的萬丈光芒,還要記得那些至暗時刻的些微星火,因為他們都是光明的模樣,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