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見面會的機會終于把《我本是高山》這部争議頗多的電影看了。

看了之後,網上流傳的那些“酗酒母親”的讨論倒不覺得有單拎出來那麼刺眼了,因為在電影的情節中隻是一種對學生家庭環境的簡單描摹,并非有特定指向性。

不過也還是有一些設定我個人不太贊同,比如張校長頻頻想起亡夫,甚至承認自己一心撲在學生身上是有一些移情因素,這一點我認為有些狹隘。大情懷和小情感,不是一定要相互催生的,即使張校長深切地懷念亡夫,也不代表那是她最大的力量源泉。在如此宏大的願景目标面前,我認為讓她堅持下去的動力始終是堅定的信仰。是黨的囑托、政府的幫助、孩子們的依賴,和她自己的高尚情操共同構成了她的信念。再比如校長和老師們的矛盾,我認為,實際工作中也許會有的,但絕不至于到謾罵的程度。能夠來到當初一無所有的華坪任教,這些老師們也是最可愛的人,她們是也有着崇高的理想的。

在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是“高山”這個概念。

首先是翻越地理上實際的“高山”。雲南群山萬壑,張校長家訪都要艱難地爬過一座座高山,大山形成了天然的阻隔,讓鄉民們貧窮、封閉。女孩們首先要跨過的就是這阻斷了她們和外界的層層大山。我特别喜歡的一個場景,就是老師們帶着女孩們爬上高山,告訴她們你們能報考的學校不止身邊的農技學院、畜牧職專,在越過重重大山的千裡之外,有雲南大學、四川大學,有美麗的海濱高校廈門大學,有人人向往的最高學府清華北大。那是孩子們第一次“站在群山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第一次在臉上露出了由衷的震撼和渴望。拼搏、考出去、走更遠,大山外目不可及的殿堂,把口号變成了真正具象的動力。

其次是翻過心理上的“高山”。女孩讀書有什麼用,還不如快嫁人換些彩禮。女孩上學去了,家裡的飯誰做?養頭豬還換2000塊錢呢。這些聽了讓人氣到發瘋的觀念,是壓在女孩身上的更加沉重的大山。城市中的孩子很難明白,為什麼不讀書就是死路一條。如果不考出去,最好的結果也隻是蒙昧一生,重複世世代代幹涸的宿命。這也是支撐張校長的強大信念: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最後是跨越“自己”這座大山。在貧瘠落後的環境和觀念下,很多女孩子最初的眼神都是麻木的,活的渾渾噩噩,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改變。我能學習嗎?我學的好嗎?我配讀書嗎?我考的上嗎?“知識改變命運”在我們看來是一句真理,但這對她們來說并沒有那麼理所當然。生來就深陷泥沼,她們困苦而不自知,直到有人拉了她們一把,才知道原來可以自救的。她們的反抗艱難而漫長,她們的救贖沉默卻震耳欲聾。所以華坪女高的校訓才會一遍遍告訴她們“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用睥睨天下的勇氣,去喚醒一個個被制約被封印的靈魂——我不是雲南十萬大山中一座被雜草掩蓋的無名土丘,我是郁郁蔥蔥壁立千仞直插雲霄的巍峨高山。

張桂梅校長的貢獻和華坪女高的存在,對當下女性生存意義是無與倫比的。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每每想到華坪的校訓,也會油然而生一股勇氣,讓我們敢于去面對、去征服生活中的每一座高山。至于網絡上對這部電影的争議,我認為恰恰也是女性覺醒中的一些該有的聲音:我們渴望社會能正視女性貢獻、去除女性污名、關注女性困境。争議也是反饋,争議也是意義。

祝願每個女孩都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