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測這部片子的票房大概率會黃,因為古偶虐戀題材的紅利期已經過了。

而《小倩》雖是動畫電影,但它的題材本質還是古偶虐戀那套東西,所以很值得拿來讨論一下。

我認為虐戀文化的衰退,與經濟環境息息相關。

經濟好的時候,虐戀可以提供心理快感,痛苦本身可以轉換成愉悅,就好像辣椒帶給舌頭的感覺,本質上是一種痛覺,但喜歡吃辣椒的人會覺得很爽。

然而,如今經濟下行,人人自危,即便要講婚戀題材,大多數人也都隻想要甜甜的戀愛,誰還要來看虐戀呢,難道是現實生活中的苦吃得不夠多嗎?

...

新編的《小倩》動畫,融合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那種經典的“誤會式虐戀”元素——即戀愛中的一人誤以為另一人背叛了自己,從而内心備受煎熬,直至在悲痛中自殺身亡,才令對方知道自己深愛着他,然後另一人也在得知後含恨自盡,陪她共赴黃泉……

《小倩》最後的因愛生恨,以及想要毀天滅地的勢頭,就是建立在以為自己被背叛的“誤會”上。當然,電影中雙方情感互相糾纏拉扯,從女為男死,到男為女死,最終開啟新的輪回。

站在觀衆的角度,你要問我這虐戀刺不刺激,确實有點刺激;再問我感不感動,也确實有點感動。

但是,在人物數次的糾纏拉扯後,所謂虐戀的感動,還是難敵我厭煩的情緒。尤其是那些強煽情的配樂一上來,我就本能的開始防備、反感了起來。

一來是同類虐戀題材我看的太多,那些試圖感動我的套路一旦被識破,就很難再奏效;

二來是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衰退背景下,我們都疲于應付生活,我們此時需要的不是更多壓抑的悲劇故事,反而是溫暖的喜劇故事。

雖然《小倩》結局給出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但這些虐戀情節帶來的壓抑和煩躁,還是多于所謂圓滿結局帶來的安撫和治愈。

另外,劇本的打磨也不夠完善,人物行為動機的邏輯不夠嚴謹,使得小倩和甯生虐戀的成因,總讓我産生一種“不至于這樣吧”的懷疑态度。

...

我記得李銀河在《虐戀亞文化》中提到:虐戀實際上是對人際關系的渴求,是對孤獨的拒絕,而使自己隸屬于或屈從于某人,虐戀是避免孤獨,建立關系的最可靠的辦法。如果你在受傷害、受折磨,那麼你就絕不會感到孤獨。

由此看來,喜歡虐戀的人,從根本上就不是一個能夠接受自我的人,反而是想通過虐戀強烈的情感刺激,來擺脫自我。

一個非常自我的人,一定是愛自己勝于愛他人的,更不會允許别人傷害自己。

于是,這又讓我想起電影也是打着女性主義旗号做的宣傳,它的言外之意是:小倩順應傳統的婚戀價值觀,一心要嫁給甯生,仿佛沒了甯生,就找不到活下去的動力。如此這般的虐戀,如此折磨自己,竟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敢于做自己的表現?對此,我也是感覺有些相當矛盾了。

除了經濟環境,虐戀題材與電影消費群體的年齡也有很大關系。

喜歡虐戀題材的大多是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不谙世事的年輕人,他們急于通過虐戀這類“刻骨銘心的愛情”來想象愛情的刺激,同時渴望發生一場虐戀來證明自己是“愛過”的。在我看來,這種心理狀态其實就是一種中二病……

如果時間倒回五至十年前,我或許會給這部電影打三星,算及格分。但如今我隻能打兩星,一是劇本欠火候,二是這類題材我已經厭煩了。

本來想打一星,想到哥哥唱的片尾曲,還是再加一星吧。

...

ps:

《聊齋志異》原著中的《小倩》一章,其實非常的現實主義。

在原著中,甯采臣遇見小倩之前是有老婆的,起初他逢人就吹噓自己:“我從不尋花問柳,一生從一而終。”

但他遇見小倩後,一開始還裝矜持,後來還是冷落了病重的發妻,将小倩納作小妾。

小倩也挺有心機,起初她認甯采臣為“哥哥”,希望“哥哥”收留自己,裝作一副沒有破壞别人家庭的單純模樣。

後來她熬死了甯的原配妻子,最終上位,把“哥哥”變成了夫君。

而甯采臣納了小倩一個妾不夠,後來又納了一個……

唉,感情哪有什麼“從一而終”?

以上,就是《小倩》真實的後半部分劇情。然而,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電影改編,都隻改了前半部分,卻對後半部分隻字不提……

由此看來,人還是需要一些浪漫的幻覺,來逃避現實的生活啊。

小倩 (2024)7.12024 / 中國大陸 / 愛情 動畫 奇幻 / 毛啟超 / 邊江 張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