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不能停!》我挺喜歡的,不過在談它之前,先啰嗦點别的。

這電影給我一種久違的親切,因為它從屬的這種喜劇類别,非常傳統又特别小衆。

我一度都以為這年頭已經沒人拍這種片了。

這個類别的大緻模式是: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被放到不屬于他的位置上,卻歪打正着搞出一番風波,而結局對他來說也通常是歡天喜地的。

見過一些學者把這類作品稱為錯置喜劇,姑且就這麼叫吧。

錯置喜劇一般都帶着強烈的諷刺性,想諷刺什麼,就在前面說的“某種原因”上狂做文章。

我知道最早的錯置喜劇,應該是果戈裡的《欽差大臣》,講一個遊手好閑的青年被全鎮人當成是欽差大臣,待遇瞬間上天。

在中國文藝裡,最知名的古早作品當屬劉寶瑞的單口相聲《連升三級》。

一個不學無術的纨绔子弟,獨闖京城兒戲趕考,卻意外被認作是魏忠賢的親信,遭人巴結一路官運亨通,諷刺了明朝官場腐敗的生态。

《年會不能停!》的商業職場題材也不乏先例,個人印象最深的是科恩兄弟導演的《影子大亨》。

公司高層玩弄權術,把一個小職員扶成傀儡總裁,沒想到業務竟然被他經營得蒸蒸日上——你看這個梗概設定是不是跟《年會》挺像的。

兩個片都是一面諷刺資本家的虛僞貪婪,一面贊賞小人物的真誠品德和草根智慧,可謂是吐出了東西方打工人共同的怨氣。

還有一種錯置喜劇是往鬧劇發展,比如《粉紅豹》《糊塗偵探》這種經典的惡搞片,笨拙無能的主角肩負重任,稀裡糊塗搞定職業殺手、專業特工,挫敗大陰謀,全靠各種無厘頭巧合。

别看劇情胡鬧,編劇難度不小,要恰到好處地給反派降智,每集得編出新理由來合理化主角的勝利,從而才能嘲笑嚴肅諜戰片的不切實際。

我反複強調這類作品不好編,是因為真的難,門檻高,數量少是情理之中。

不止是華語片,也不止是近年,編劇如果貪圖省力出快活,都不願意啃這種硬茬子,而青睐段子拼盤式的寫作。

比如以前的港片是一群編劇“度橋”,經常無中生有塞一段,不光是喜劇,任何類型都可以雜糅。

像成龍的《A計劃續集》,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都有“一群人誤打誤撞進了同個空間,互相掩護躲藏”的橋段。

還有各種喜劇裡常見的,你說城門樓子,他說小野洋子,每句台詞都雙關于是驢唇不對馬嘴地聊下去,最後說破一拍兩散,本身就幾乎是一段相聲了。

這種演到位了當然也很有趣,但屬于快餐,偶爾吃一頓沒啥,頓頓這麼來就膩死人。

而現在許多喜劇被诟病為“段子片”“小品電影”就是這個原因,通篇都是橋段拼盤,甚至主線的起承轉合都不顧了。

下次看喜劇時,你不妨留意一下,是不是有整段笑料删除了也不影響情節的。這種段落越多,整個電影就越接近段子片。

繞了一大圈,終于又說回《年會》,它的劇本寫法就完全是上面那種拼盤思路的反面。

至少在演到大鵬升職年薪150萬的大經理之前,都是緊扣着《連升三級》的經典模式輸出。

高級鉗工陰差陽錯被提拔到總公司,從K7到K11一路騰達,每次升職加薪都是一次混合了權力鬥争和裝傻充愣的大型誤會遊戲。

情節基本上就是不斷變化喜劇的花招,來為“調錯的人維持假身份”這個設定服務。

一環扣一環,牽一發動全身,又得時刻把每個動作布置出雙關效果。

讓他瞎搞又顯出過人的實力,讓他出昏招都轉換成妙計,讓他說幾句大實話都仿佛高深莫測,還得讓這一切都有理可循。

但凡寫過劇本,或者拉片分析過喜劇片就知道,這種情節看似天馬行空亂來,其實純屬編劇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發揮空間特别窄,考驗非常大。

寫這種喜劇一部耗費的腦力,夠寫前面那種段子片三四部不止了。

當然,打磨出來的故事也會非常耐看。

大鵬整個冒名頂替的過程還分兩個階段。

前半段是是用盡巧合、會錯意、先入為主、諧音、意外、職場規則和角色的某種性格特征,幫大鵬避開一次次穿幫的風險。

後半段是許多人被這個差錯拉下水後,又都為了那點利益小九九,反過來幫着大鵬,勸阻他别穿幫,等于自行颠倒設定反過來演,難度更大。

後一個階段是許多錯置喜劇沒有的,大鵬對名利的陶醉漸漸變成小老鼠上燈台的身不由己,更加清晰呈現了大廠權貴的嘴臉。

有些笑點有抖機靈的痕迹,但劇本不會停在玩梗的階段,都穿針引線,把機靈引去别的地方。

比如大鵬跟白客選英文名,單獨來看就是個純段子,也就是放在某音上作流量宣傳的份兒。

但讓你笑一下不算完事,如果大鵬不叫這名,後面的一處關鍵情節就推進不下去,邏輯會崩盤。

看似逗個樂的,回頭都有照應,這就是段子電影達不到的段位。

按前面說的,試試給這種劇本動剪刀又不傷主體,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整個電影至少是前面一大半的結構穩固紮實,最多也就是砍掉一兩句俏皮話嘴炮什麼的,再少東西,戲都連不上了。

也正因為這種出色,以至于到了高潮,真要搞那個打工人反戈一擊的年會了,反而讓我覺得有點洩氣。

弄得太過火了,過于露骨地喊出主題,喊了太多太久,就顯得中二起來。

那種不加節制的宣洩、感動和勵志,跟前面含蓄、狡黠又辛辣的諷刺,也完全像是兩個世界的東西。

其實要講勵志,早在它含蓄的部分裡就給出了最強的勵志。

用一種創作者的匠心,跟這個電影市場說:

你們看,華語喜劇不用老是翻拍的,自己打磨打磨原創,不是一樣出牛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