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毛澤東到才溪鄉(今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才溪鎮)開展社會調查工作,這是他第三次來到才溪鄉。電影《毛澤東在才溪》還原了這段曆史——重大革命曆史事件“毛澤東才溪調查”,這也是這個曆史事件首次被搬上大銀幕。
1933年的中國革命事業正處于緊要關頭,毛澤東來到才溪,親自指揮,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才溪人民的革命鬥争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周密的調查和科學的總結,最終寫成了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著作《才溪鄉調查》。
《才溪鄉調查》,看起來很嚴肅的樣子,實際上電影《毛澤東在才溪》運用的是非常樸實的叙事手法,盡可能是真實還原了當時才溪人民的生活,以及毛澤東住到人民群衆家中,與群衆一起下地幹農活,與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讓觀衆看到了革命領袖極其接地氣的一面,有魅力亦有親和力。
第三次初到才溪的第一天,毛澤東來到普通人民的家中,這家人早已為毛澤東備好了飯菜,盡可能精緻的飯菜中竟然有一道小魚,這令毛澤東很驚詫,當群衆表示自己吃過了,隻要看着毛澤東吃就好的時候,毛澤東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優待了。随後毛澤東便走到另一個房間,看到了這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張破舊的圓桌邊吃着簡樸的菜粥,随即毛澤東帶着屋裡的兩個小孩過去讓他們吃那份給自己備好的小魚。整個故事很樸實,也很寫實,這就是領袖精神,他從不願自己被優待,他始終與人民群衆在一起。
過去的“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精神也在片中有着很好的體現。剛來到才溪,毛澤東便被紮腳了,他自己埋頭一看,是自己的鞋子破了一個大洞,就是這樣比别人都還破舊的鞋子,居然是毛澤東的鞋子,然而他自己不以為然,也沒有想要換新鞋子的沖動。有群衆深夜送來一條臘肉給主席,主席也是一口拒絕,他始終堅持杜絕這種被優待的現象,他始終堅信自己是群衆的一份子。
最具有大智慧的是在才溪的那次全體大會上,人人都以為這次的會議僅僅是“擴紅”會議,甚至還有群衆“逃紅”,但實際上毛主席召開會議的主要意思還是想要與群衆溝通,溝通遇到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群衆提出鹽不夠吃,運不進來。毛主席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講述了一個用棺材把人順利運出去的案例,以此來教會群衆解決問題應該要有辦法,并且他相信才溪人民一定有這樣的智慧能夠去解決。果然在毛主席的引導下,群衆們一一解決了目前遇到的難題,這種作為領袖的大智慧分享,放在今天就是一堂價值不菲的情商課啊。
貫穿全片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小事情,雖然是曆史題材的電影,但是看起來卻不晦澀,而是用樸實的故事展現了領袖的品質,同時通過這些小事的叙述,也展現了才溪這一方水土上的人民群衆是充滿大智慧的,他們不屈不撓、不怕犧牲,他們敢闖敢拼,具有大無畏的革命情懷。無論是領導精神,還是群衆精神,都值得現代人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