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張桂梅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偏于紀實性質的電視劇其實并不好拍,又要照顧主旋律的正面基調,難免會落入枯燥的套路化,前有電影版的教訓,劇版有些大膽,用偏向輕喜劇的形式展開了這段故事。
開局沒有宏大場面,沒有磅礴的史詩叙述,而是從具象的人物落筆,鏡頭随着張桂梅的家訪之路緩緩推進,以點帶面将觀衆拉進張桂梅身處的年代和環境,于是我們很直觀地看到那是怎樣落後的山區,以及大山深處女孩面對怎樣的困境。就是這樣的現實,讓張桂梅豁出一切,拼了性命一心撲在她的教育事業上,用她的話說:用教育阻斷貧困是最直接的事。

...

張桂梅的教育事業從始至終都是艱難的,雖然她并不是一個人在努力,在實現,但她确确實實是一面旗幟,一個象征。從北京開完會的張桂梅在領導的支持下,下定決心要辦一所免費的隻招大山裡女孩子的高中,艱難的開頭,由張桂梅、教育局長周善群、副縣長馬永強組成的華坪“鐵三角”陣容正式上線。

...

宋佳飾演的張桂梅身上有東北人自帶的幽默細胞,從她的言行中、眉眼裡潛伏着,一點一點滲出來,這是在困境中難能可貴的一種積極人生觀,她從不放棄,從不抱怨,也從不跟這世上的任何不公妥協,她就是要靠着一口氣點亮大山深處一盞燈。這裡面有一個充當背景闆的人物很重要,就是張桂梅的閨蜜方瓊,她是站在一個偉大女人身後的女人,用自己溫潤如水的付出在支持張桂梅的教育事業。中間大部分的劇情是依托在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身上展開的,谷雨、蔡桂芝、甯華、柳細莺,每個人身後都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每個女孩都是從苦苦掙紮的困境裡被張桂梅拉了出來,三年苦讀,她們和一所學校共同成長,期間遇到的困境,也是張桂梅的困境,第一個困境就是錢。張桂梅四處籌集捐款的場面很心酸,那段劇情裡出現的企業家,賣豆花的攤販,都用短暫的出場立住了人物形象,很鮮活。

...

...

而在劉書記拍闆八百六十萬撥款的時候,張桂梅和馬、周的表情更有感染力,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忽然想到在抖音上刷到的一個視頻,說是飾演張桂梅的演員宋佳本劇片酬有八百萬,其實挺讓人心寒的,即便十幾年的時間帶上一部分貶值,放在今天,八百萬依舊是許多人一生難以企及的财富,而在當初,這筆錢可以讓上百個孩子讀得起書,可以建一所有模有樣的學校,可以讓一個高中校長甚至局長縣長四處求告無門。我并不是要批判宋佳,其實一直很喜歡這個演員帶來的作品,且這個錢沒有宋佳還有别的人拿,别的人或許拿更多,宋佳至少還為我們貢獻了好作品,我要說的不是某個人,而是這個社會現象,演員這個普通的職業,今天已經超越工農商等諸多行業,成了妥妥的精英階層,革命工作不分貴賤,但這個行業如今也被國民捧得過于高了,這種錯位的社會現狀展現在鏡頭前的時候,無意識的諷刺意味瞬間拉滿,不知道張桂梅老師本人對這個有沒有想法,或許到了她這個境界也不會在乎吧。

...

...

其實這也是一些教育的成果,以前教育學生要做一個勤勞的人,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後來有些不合時宜了,開始教育學生做一個成功的人,聰明的人,唯獨不教做一個快樂的人,純粹的人,有信仰的人。
很多人說現在的榮譽都給了張桂梅,那些跟她一起堅持下來的普通老師卻依舊默默無聞,有點冤。或許她們自己并不在意,電視劇裡,女高的第一批元老,有一部分并沒有堅持下來,離開的老師其實更能代表現今社會多數人的選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毫無保留的無私奉獻,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丁笑笑那樣有足夠的資本追求人生理想,大部分情況下,人還是自私的,可這又并不是錯。那些人裡,相比較大學校長女兒身份的丁笑笑,我開始以為姚小山是會最先逃離華坪的,因為他起初的目的并不全在教育,他是追随魏青雲而來,他要堅持下來,不僅要求對工作負責,還要對愛情忠貞,才能守住初心,加上後來同學會的遭遇心态變化,他能留下來,可以說求仁得仁,其他人亦是如此。張桂梅說對不起那些老師,許多答應的條件沒兌現,對每一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取舍,她做了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做了自己的選擇。谷雨的回歸是一種反哺,也象征着燃燈精神的傳承,一朵希望之火,如果沒有這火苗,大山裡依舊會有無數女孩的悲劇,就像劇中出現的兩個對比人物。

...

...

姜超憑借李大嘴的喜劇人效果多次帶來驚喜,後面幾集,鐵三角周局還偶有出場,馬副縣長則基本沒有露面,直到最後一集限時返場還是給出了博人一笑的驚喜,真是好演員。

...

這部劇的驚喜之處還有很多,比如它的化妝和取景,劇中人物大多都是黑黢黢的,摒棄了國産劇近兩年一味的“粉嫩大白臉”,而劇中呈現的生活環境也很寫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女高孩子列隊去參加高考那一段,鏡頭随着她們的腳步在路邊遊走,那些高低錯落的破舊樓房,沿街的買賣店鋪和路上的行人,這就是切實的市井生活,沒有特意美化,沒有片面截取,也沒有什麼對現實的避諱和遮掩,怎麼看都不像是虛構的電視劇場景,當然,這或許也是因為我們近來飽受劣質國産劇的荼毒所緻,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