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始發公衆号:檸檬和鏡子(ID:LimonMirror)

...

上周末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看了學術放映版的4k《完美的日子》。這部由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執導、役所廣司主演的電影,于2023年在戛納首映。看完,我沉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

01

電影講述了一位生活在東京的公共廁所清潔工——平山的日常。整個電影的風格像是在看平山的Vlog,他沉默寡言,有着近乎固執的秩序感。每天聽着窗外打掃街道的沙沙聲醒來,疊好被褥、确認前一晚的書讀到哪裡、洗漱、給植物澆水,穿上工作服出門、然後選一盤磁帶放進車裡,在看見晴空塔的時候,打開音響——Lou Reed、Patti Smith、Nina Simone……日複一日地極其認真清潔城市中各處的公共廁所,中午固定吃三明治、在光影中拍黑白膠片照片;晚上泡澡、讀書入眠。他的生活有一種穩定而溫柔的節奏,像一首緩慢但堅定的詩。

當然,生活并不會永遠如此安靜,即使他已經如此克制了。年輕同事Takashi沒錢,又沒汽油費,央求搭他車去約會,還想賣他的磁帶籌錢,讓他的路線和生活秩序被打亂;平山的侄女Niko,因為和媽媽吵架了,跑來投靠他,暫住幾天,還跟他一起去上班清潔廁所、拍照,看似溫柔,卻也讓他的日常空間被占用;他在常去的餐廳見到老闆娘與患癌前夫重逢,氣氛尴尬,他趕緊離開,夜裡買酒在河邊散心,偶遇那個前夫,得知他患癌的事情,和他玩起踩影子的遊戲,那一刻平山的簡單也治愈着那個人......

這些插曲沒有被放大成戲劇沖突,隻是生活中溫柔而真實的擾動。他讓這些小插曲進入自己的生活,又在每一次結束之後,默默回到原本的節奏中。他從不解釋,也不抱怨,隻是繼續每天疊好被子、用水壺澆好植物,拿着自制小工具去認真工作,把每一個公廁擦地幹幹淨淨,看似什麼都沒有變化。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電影結尾的長鏡頭。平山坐在車裡,像往常一樣去上班,聽着Nina Simone的《Feeling Good》,眼眶泛紅,微笑着,一言不發,卻傳遞出一種無以言說的堅定。前些日子的小插曲過去,他仍然過着一如往日的生活。看着朝陽映在臉上,聽着符合心情的音樂,他應該是在為生命而感動着,感恩着。他像是在用整個人生回答:“對,就是這種生活,我認同它,也願意走下去。”

役所廣司憑這一角色獲得了第76屆戛納最佳男演員獎,電影也拿下宗教人道評審團獎,并被選為日本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代表。這些獎項當然值得欣喜,但更重要的是,電影傳遞出的生活哲學:完美的日子,是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方式,而找到之後,重要的,不是分享、解釋、說服别人,而是默默地堅持走下去。

02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2021)7.92021 / 挪威 法國 瑞典 丹麥 / 劇情 喜劇 愛情 / 約阿希姆·提爾 / 雷娜特·賴因斯夫 安德斯·丹尼爾森·李

我想起另一部我也曾極度共鳴的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這部挪威影片,講的是女主角Julie的人生,由挪威演員 Renate Reinsve(蕾娜特·賴因斯夫)飾演。她也憑借這個角色獲得了第74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Julie不斷選擇,又不斷推翻;她看似自由,實際上被無數可能性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在愛情、事業裡做着身份的無數次切換,但始終覺得“哪一個都不是我”。她焦慮、自我否定、質疑一切,也質疑自己。

起初,我以為這兩部電影完全不同:一個是完美,一個是最糟糕;一個講沉默與秩序,一個講喧嘩與動蕩;一個像低音提琴的長音,一個像爵士樂的即興演奏。但越想越覺得,它們在講的,其實是同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Julie的困境,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我們以為自由意味着“不要被約束”,意味着“有很多可能性”,意味着跟随自己的内心“想換就換”。但她越是擁有這些可能,就越迷失其中。她總在尋找“正确的選擇”,卻無一落地。

而平山的自由,則顯得反直覺。他的日常極其重複,似乎毫無變化,但他的内在是穩定的、敞開的。他不是在“選項”中找答案,而是早已決定答案,并在每一天裡持續踐行。他的自由來自于“認同并承擔自己的選擇”,不是漂泊,而是歸屬。

03

看完《完美的日子》,我理解了:自由從不是無限可能,而是你最終願意放棄什麼,選擇什麼,并堅持它的方式。

Julie的自由像是風筝,看似高遠,卻一直被線牽着回頭;而平山是沉入水底的一塊石頭,外界再怎麼波動,他的重量與形狀都自成一格。

我們都曾是Julie,在某些階段還正在是,我看到Julie的自由産生的共鳴是,原來不隻是我一個人在迷茫,在想要得到自由,但平山提示我一種可能:自由最終的形式,也是日複一日的重複,哪怕你已經放棄了如此多的欲望,生活也會有各種小插曲小意外,但不同的是,你會感恩,因為這是你真正喜歡的生活方式,插曲會過去,生活又重歸平靜。

重要的是,真正喜歡的生活很難找到,我們都有太多欲望無法放棄,但我是相信這種生活方式存在的人,哪怕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隻要慢慢靠近、聽見内心,也可以走向那種“我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的落定感。

04

東京八平米8.4[日]吉井忍 / 2023 / 上海三聯書店

電影還讓我想起一本書,《東京八平米》,寫一位日本女記者租住在東京沒有廚房和廁所的八平米小房間裡,她為了擁有足夠自由的時間和賺錢平衡,每周在面包店打兩天工賺足夠生活的錢,其餘時間寫作、看展、泡公共澡堂、和小店老闆閑聊......這種“低欲望、高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完美的日子》所傳遞的精神極其相似:不是世俗意義上财富自由的自由,而是那種你能對自己生活方式負全責的自由。

05

所以,《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完美的日子》,一個在提問,一個在回答,它們共同的内核是:什麼是自由?你選擇過怎樣的生活?你是否準備好了為選擇負責?

我們常說熱愛,可很多時候那隻是情緒、幻想,是逃離現狀的借口。而真正的熱愛,是哪怕無人理解,也願意堅持的日常;是在車裡紅着眼微笑,覺得“這條路我不後悔”;哪怕是每天重複的無聊日常,也能給自己的精神找到栖息地。

真正熱愛的生活方式,不會讓你假裝,不會讓你疲憊。它可能平凡,但你會覺得:“對,就是這個樣子。”

我寫下這些文字時,坐在一間不太安靜的圖書館,但因為這兩部電影,我的心安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