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aedrus
本文首發于媒體平台 陀螺電影
财經博主洗稿抄襲,健身up恰飯帶假貨,生活區博主聲稱抑郁症,外國人一味地表演着“我愛中國”等等,這些故事在近年的視頻中屢見不鮮。
而倘若你對上述這一切發生的現象都感到無比的熟悉,那請坐下來,準備好迎接這部接近250分鐘的史詩級電影《上流》。
到底要看多少視頻、吃多少博主的瓜,到底要多了解流量和平台才能做出這樣的電影,這是觀影結束後很多人不免扪心自問的。其對後真相和自媒體時代的洞見和認知,深邃到足以讓演員們表演出利益鍊上的每一号人物,其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本屆FIRST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一大“話題電影”。
喜歡本片的人稱贊其對視頻平台、視頻博主、甚至是人性的清晰刻畫,厭惡它的人認為這不過是一部冗長且拖沓的Vlog,評價的兩極分化也使得這部電影的神秘感逐漸增加。本片的導演傅宗盛導演對于這個争議的解釋是:“這四個小時就是我四年生命,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我想把它誠實地表達出來”。
這部對當代中國視頻平台博主狀況極度寫實的電影,隻通過了一個簡單的素人叙事,便将互聯網所能帶給個體的一切沉浮闡述得淋漓盡緻。電影的故事随着主角陳子怡開始,和每個剛起步的成功up主一樣,因為熱愛,她從零經營着自己并不成功的視頻賬号,其憑借着一腔熱情應聘了大博主Evan的助理。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起步之後,故事沒有往平和的方向發展,子怡通過線下錘up主領略到了流量的作用,這種充滿攻擊性的行徑迎合了觀衆對虛假視頻和虛僞博主的憎恨,獲得了許多追捧,其也受到Evan的青睐。
從這一刻開始,流量冷酷的本質在這個故事中起到了貫穿始終的作用,影片的基礎脈絡也是從這次事件開始起步,偶然的流量卻帶有着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爆紅所能夠帶來的豐厚收入和發展前景足以勾引着子怡向這個方向轉型,更不必提及其老闆Evan有意将其往此處發展。
而也正是從這裡,觀衆們能開始逐漸在心中找到電影與現實的視頻平台裡高度匹配的案例,影片的走向開始讓人熟悉,其與現實的邊界也開始變得逐漸模糊。
電影中流量的浮沉也配合着子怡的心境,她持續通過偷拍打假其他的UP主找到了專屬自己的賽道,這些都為她在平台中越戰越穩,粉絲量快速提升,電影也細緻入微地介紹了她的每一個打假案例,而與先前相同的是,我們似也乎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望見他們的影子。
影片中作為陳子怡的高光時刻,導演選用了“女武神的騎行”這首經典名曲,在其波瀾壯闊的背景音下,流量的造神終于達到了高潮,我們看到子怡拿到了自己的一百萬粉絲獎牌,一切的自我質疑和對于行為正義的懷疑在流量和粉絲量面前化整為零,如果将流量比作浪潮,這便是潮起時波浪最高的峰值。但同樣地也是,通過攻擊性起家的内容創作者,必然将會面臨漲潮之後那驚人的潮落。
倘若在電影的前期,觀衆與子怡能夠一起質疑這種看似愉悅的“錘人”行為,是否是真正的正義,那在這次輿情事件後,從子怡到觀衆都不再相信這種已經被異化的打假行為,在子怡最新一期錘所謂癌症病人的牟利時,該癌症病人的病情與子怡步步緊逼的行為引起了大衆的讨論,輿論的不利直接導緻了平台管控使得子怡的賬号被停更半個月,掉粉與指責也接踵而至。
這種平台前期縱容事态發展以博取流量,後期事态惡化發酵于是下場打壓的手段,觀衆們一定不覺陌生,理應代表秩序的視頻網站也會有這樣的投機行為,博主和觀衆在視頻内容上的選擇呈現出這種程度的偏好也并不是不可理喻,它足夠諷刺,也正是因為這就是現實。
電影從此處開始的後期都充斥着歐亨利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發展,子怡、Evan、甚至是這條環上的其他所有人的生活都可以随着任何一條視頻而發生巨變,這便是流量的強力。
我們會意外于以流量為食的博主們對人本身的異化,老闆Evan隻追求商業利益的本質在子怡開始拒絕他的拍攝要求後暴露無遺;而同樣地我們始終認為這些故事都是情理之中,也是因為它足夠現實,現實到能讓你從心底認為這是一部真實發生的“紀錄片”,而對于結尾處主角們命運的多次反轉,那種驚訝也必須通過觀影才能被深深烙在心底。
在對其劇情足夠寫實的贊譽之後,這并不代表,它是一部具備《寄生蟲》般對社會有犀利洞察力的電影,它的青澀使得其隻能誠實地去記錄一切。影片中的每個角色沒有明顯的善,也可以稱得上是,沒有明顯的惡,不像那些能調動你情感的電影那樣,角色的每次轉變和想法更叠有着那麼強烈的劇情鋪墊。它隻是淡淡地用場景交代了一切,沒有音樂,沒有多餘的台詞,使得這特有的留白逼近了絕對的現實。
我們當然不能忽略這部電影四個小時的體量,使得其有優勢可以講清一切他想闡述清楚的内容,可其極具魄力的選題和對視頻平台現狀細緻入微的刻畫是這部電影能立刻成為熱門的核心。
同樣地是,這個巨大的體量也基本斷絕了其登陸院線的可能。這部極度逼近現實、鏡子般的影片就具備這種可以讓你忘記它隻是一部“電影”的能力,而它也同樣映襯了一些對于本片的争議,即其“算不上是一部真正的電影”。
無論我們對這部電影抱有何種态度,但當我們從這四個小時的世界裡抽出時,我們還可以用同樣地眼光再去看那些充斥着我們生活一切的視頻媒介嗎? 而當我們在影片中看盡了以賣慘變現的邏輯後,我們還可以具備相信那些視頻裡的流淚和真情的能力嗎?這些疑問難免萦繞心頭。
回望整個影片的情節,這正是一個普通女孩随着流量的浪潮,潮起潮落的過程,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故事不是個例,也不可能成為個例。而其頗具悲劇的情節設置也暗含了導演對所謂流量的态度。
它仿佛講述了一個無比殘酷的道理,即流量确實是能讓一個普通人跨越階級的方式,也有可能是接近“上流”的最快可能性,但當我們去細挖子怡的UP主之路時,我們好像從未看到她成為真正上流人的時刻,她剛走紅後花重金買的名牌包也隻敢用那一次,離開高檔酒店時也會把那些洗漱用具統統帶走。
甚至是在那次看似老闆大方宴請的郵輪聚會時,她與Evan也被郵輪的上下層所清楚分割,“階級”二字片中一處未提,卻又好像處處皆是,這是在暗處扼住流量,封鎖其上下限的現實工具。
全片中 “上流”兩字唯一的直接出現,正是在接近結尾裡,Evan的道歉視頻,他“真誠”的道歉後轉而炫耀其自己的豪宅和繼承家業的計劃,彈幕喜劇般齊刷刷地從充滿憎恨的“上香”變成了糅雜着羨慕與嫉妒的“上流”,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觀衆的态度正是可以如此改變,即諷刺,又現實。
影片中所有對流量和市場分析的台詞,都是由兩位富二代老闆Evan和林女士所提供的,盡管他們與其他博主相似都是同一行業的從業者,但隻有這些“上層玩家”才能真正明白觀衆要的到底是什麼。這些人在流量面前會赢、也會輸,但他們一直都是“上流”的,這是陳子怡可以改變的嗎,或者說,這樣的地位是普通人陳子怡可以通過流量所達到的嗎?
這部堪比視頻平台近代史的電影的野心就在于此,結尾冗長的留白和疑問不是把它抛給了觀衆,而是以一種巴爾紮克式的闡述方式,直白地表現了出來,未來的人們是否會将這部大膽的電影定義為“21世紀20年代視頻平台博主的現狀研究”,我想隻有這個持續浮躁和信仰流量的社會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上流》的導演傅宗盛在與筆者談論本片時,關于對電影選景的質感,傅導講述了他個人對這座城市的感受,“上海的高樓特别多,很多時候我們是看不到天空的”,和陳子怡一樣,當我們沉浸于還擁有向上通道的喜悅時,所看不見的是那些被“上流”人所牢牢把控的,宛如天空一般真正的躍升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