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的事物,我目睹戰艦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着C射線在唐懷色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但所有這些時刻,終将消失于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裡,死亡的時刻到了。” ——《銀翼殺手》
引子 CyberPunk
什麼是賽博朋克?
Cyber——Cybernetics自動控制論、神經機械學。 自動控制論是一種研究動物與機器之間的控制和交流的科學,尤涉及人和動物大腦與機器和電子裝置的比較。 狹義來說,人工智能AI是其核心内容,一些自動控制論專家希望通過對神經系統(例如大腦)的分析,以合成出模拟智能,并使其從最初的機器形态逐漸變成自我編程,甚至達到自我意識。
Punk——朋克文化。 朋克最早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音樂界,是一種站在主流和所有已經存在的音樂形式對立面的音樂。他們的音樂風格可能不大一樣,但音樂的特點卻同出一轍,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傳統、反叛制度、反叛日漸枯燥毫無激情和意義的生活。
他們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有一種強烈的革命意識,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歐洲大陸掀起一場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類通向未來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反主流、反烏托邦和思想解放在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劇增的環境下,似乎成為一種“救命稻草”,反而衍生出了朋克文化。 從社會高層的視角中看,“Punk”的含義超出了音樂的範疇,指的是“反文化”或者“馬路上的無政府主義”。一個朋克就是一個麻煩制造機,反社會的叛逆無賴。 朋克代表着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
賽博朋克最初是作為一個文學概念被發明的,這是一個用來描述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開始發展的一種科幻寫作流派的專用名詞。
在“Cyberpunk”的語境中,“Cyber”代表着社會,代表着被強大科技所裹挾的世界,在未來,工業集團和政治組織不再以國家劃分,而是在信息網絡的控制下成為全球一體;在未來,人體的機械置換變得非常普遍,通過藥物和生物工程,人的軀體和思想産生了巨大的改變。
在“Cyberpunk”的語境中,“Punk”代表着個人,代表着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個體,他們常常帶有這些特征:年輕、好鬥、離群、反權威、無政府傾向。 如果把Cyber 和 Punk兩個詞結合在一起,就産生了一種極具張力的沖突性:個人與世界的張力,個體與科技的沖突。

在賽博朋克的小說中,常見的設定就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看似和平美好,實則暗流湧動,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掩蓋的是文明的潰爛以及對人性的摧殘。 主角之一往往是代表科技時代的超大公司或集團,它們通過信息科技來控制世界,強化統治系統内的人們,通常這些技術系統會通過大腦植入體、人造肢體、克隆或者基因工程化器官的方式,延伸成為人體的“部件”,而人類則部分成為了“機器”。 另一個主角往往是遊走于科技文化系統外的邊緣人群——罪犯、流亡者、空想者——一群在世界數據庫中沒有注冊的人。他們常常将原本用于控制他們的高科技作為自己的武器,對“系統”展開反擊。
賽博朋克影視作品很多時候就是對于底層人注視。在這樣一個貧富分化如此嚴重的時代,我們真的有多少機會去關注真正的底層人民呢?而經由攝影機的主觀凝望讓我們得以思考。
賽博朋克的文學意義在于對個體自由的追求、對個體存在的探索、以及對科技淪陷的反思。
霓虹美學 霓虹光潮 ——
對于賽博美學家而言,隻要天一黑,霓虹色一亮,各種藍紫光往臉上怼就能集體腎上腺素飙升。
雨夜,潮濕逼仄的小巷。高對比度高飽和度的閃爍廣告燈牌,高聳的破敗建築在暗夜下像是潛伏的巨獸。這是賽博朋克中最經典也最頻繁的場景。
在夜裡無數的霓虹燈牌掀起光潮,高聳入雲的建築卻鮮有光亮,各種高對比度的光暈打在建築上,目光所及之處卻是廢棄與慘敗之景。 狂亂夢幻的霓虹光效和陰魂落魄、斑駁頹敗的建築的視覺對比——這種霓虹招牌之下的反烏托邦氣質和悲觀主義色彩的城市景觀,正是賽博朋克設定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無序和失控。

在視覺上,故事大多以夜景中的黑暗城市為背景,采用極端角度的攝影構圖,高反差照明,低調布光,營造黑暗氛圍。 人物被龐大的科技奇觀擠壓到某一個小小的空間,但是這張圖和《黃土地》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的畫面不同的是,環境并沒有把人擠壓到邊邊角角,而是呈放在視覺上的中心位置,從視覺上突出了“人”的核心位置。

而在對一個賽博朋克世界進行構建時,常常會選用雙性打光(粉色、紫色和藍色交織的 “雙性打光(bisexual lighting)”脫胎于雙性戀旗幟上的顔色,早先已在酷兒群體之中火了一把,後來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受寵,如《霓虹惡魔》、《星球大戰》等),自然界中沒有天然形成的雙性光,它隻能被人工創造,完全是科技帶來的光學假象,所以大多數科幻片都喜歡用粉色、藍色和紫色來代表。由于足夠光怪陸離,足夠視覺奇觀,所以足夠吸引人的眼球,同時在視覺上就傳達出了這是一個意淫下的科幻未來。
霓虹除了代表着科技感,還代表着什麼呢? 在任何大深景的霓虹鏡頭下,四處閃爍跳動着的幾乎都是廣告。資本充斥着一切,它以最炫酷和華麗的方式占據着絕對的視覺中心,你揮之也不去。
被反襯的頹敗 ——
冷色霓虹照射不到的地方,是黑暗的沼澤,是更冷漠的無視
賽博型社會最為顯著的視覺象征,便是高科技和貧民窟并存的景象,城市時常被描述為一個在高度的繁華外表之下腐朽而掩蓋着罪惡的地方。
香港九龍城寨——一個現實中被認為充滿賽博朋克氣氛的地點,這種東亞貧民窟很符合賽博朋克陰暗虛無雜亂的基調,很多人甚至将其看作是賽博朋克世界觀的完美再現。
這裡包羅萬象又瞬息萬變,高樓疊起間穿插着無數霓虹燈廣告牌。當夜幕降臨,夜晚的香港綻放出冷峻壓抑的科技屬性,五光十色、迷離浮華,像極了夢中的科幻絢爛的城市,噴射出賽博朋克世界中,擋不住的魅惑和迷亂,在離奇建築和霓虹燈光的鋪蓋席卷中,人們的幻想和自由得到了釋放。



但它看起來卻又如此像一座遮天蔽日的廢墟。密密麻麻的破敗單元房,盤根交錯的電線,似乎與尖端信息化的互聯網如此格格不入,這裡像是現實與虛拟的交界處,模糊不清,陰陽不實。
居住環境的髒亂破敗、失去自由倍感孤寂的陰郁冷酷感,最終隻能化為逃離現實世界的最後一抹歎息。這種淩亂破敗下的紙醉金迷,在譜寫着未來城市發展的悲鳴曲。
文化都是被構建而成的,活在别人的邏輯和三觀裡是最容易的,一如《黑客帝國》中紅藍藥丸的選擇。
科技淪陷 反烏托邦
反烏托邦不是指反抗烏托邦,而是指烏托邦的反面。
反烏托邦在希臘語的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是一種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态。反烏托邦常常表征為反人類、極權政府、生态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
在反烏托邦的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世界表面看來是公平有序、沒有貧困和紛争的理想社會,實際是受到全方位管控而徒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嚴和人性受到否定。
文學作品
最負盛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
英 - 喬治·奧威爾的《1984》
英 - 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
俄 - 紮米亞京的《我們》
銀翼殺手前身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賽博朋克聖經 - 《神經漫遊者》

影視作品
《大護法》、《大逃殺》、《楚門的世界》、《雪國列車》、《饑餓站台》、《發條橙》、《千鈞一發》、《使女的故事》
《饑餓遊戲》系列 《分歧者》系列 《移動迷宮》系列

——而賽博朋克是反烏托邦中重要又深刻的領域。
淪陷内核
表象的霓虹炫酷并不足以讓賽博朋克在文學史與思想殿堂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隐晦深奧的人文關懷與存在哲學的内核思想才是讓無數賽學家們魂牽夢萦的本源。那些科技被用來控制人類的噩夢、人類何以為人的定義與自我解構等,都是癫狂又迷離的沉思。
下面會結合一些著名的賽博朋克藝術作品來引申出關于它的部分内核精神與深刻反思。
(因為本篇是講稿,所以隻會記錄這些作品帶給我的思考摘要,并沒有詳細文字記錄,見諒~)
《銀翼殺手》

二十一世紀初,泰勒公司先進機器人發展到了連鎖階段,那些機器人實際上和人類完全相同,被稱為複制人,這些複制人在體力、敏捷度和智慧上都不錯,被人類用于外世界從事奴隸的勞動、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上,經過外界殖民地連鎖六号戰鬥組的血腥暴動後,地球上宣布複制人為違法物——必須處死。特勤小組——銀翼殺手受命偵查任何入侵複制人,并予以擊斃。那不叫做處決,而是稱之為退休。
Rick Deckard就是銀翼殺手之一,某天,他奉命追蹤潛入泰勒公司的複制人Roy Batty、Zhora、Leon和Pris,和他搭檔的是泰勒公司的連鎖六号複制人Rachael,在追蹤的過程中,他和瑞秋産生了感情,明白了複制人為了延長自身的機器壽命而做出的努力,漸漸地開始反思人類的命運。
1. 我們如何判定自己的存在?
當記憶和夢境可以被注入和人為篡改,我們到底如何才能判斷自己到底是一個“自然人”還是“複制人”?
2. 如何界定“人”?
當複制人和真人已經難以分清,到底如何才能判斷“人”?這裡所說的是指超越生理意義上的“人性”,是哲學意義上的“人”的存在。 (戲劇張力:複制人Pris臨終被斃時止不住地瘋狂抽搐)
3. 造物與造物主的關系
造物主永遠是高高在上憐憫又冷漠地面對自己的造物。 這一點在銀翼導演雷德利後續的一部作品《普羅米修斯》中一脈相承。
《銀翼殺手2049》

故事發生在大斷電30年後。複制人K是新一代的銀翼殺手,在如今的世界裡,人類和複制人之間的界限劃分的更加明确,複制人從剛一制造出來就被灌輸了服務于人類的思想,絕對不被允許産生人類的感情。
某日,一具女性複制人的遺骨被挖掘了出來 ,令陸軍中尉喬什感到震驚的是,這名女性複制人生前不僅懷過孕,還将孩子生了下來,這個孩子的存在将會徹底破壞政府苦心經營的規則和秩序。喬什命令K找出這個孩子,并将他殺死。在一間廢棄的農場裡,K發現了一些線索,然而,這些線索竟然和他被植入的過去的記憶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與此同時,複制人尼安德和他的手下拉芙也在尋找着這個孩子的下落。
1.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我的記憶是真實存在且被我經曆過的就是存在的證明與意義嗎?如果我的記憶是被杜撰被注入甚至是他人的記憶時,我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嗎?
當K确認自己的記憶是真實的,确認自己就是那個自然出生的嬰兒時,天空中下起了一場大雪,K在雪中伸出手接住了幾片雪花,他從來沒有察覺天空的雪是如此地真實,他從未有過感受過這麼清晰的存在,隻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自然出生的。
但他隻是這場即将到來的革命中的一枚棋子而已。他并不是那個想象中的天選之子。
電影最後又下了一場雪,在滿天飛雪中,K躺在白茫茫的台階上沉思,臉上沒有任何表情。雪片打落在他的身體上,這感覺和上一次一模一樣,卻又完全不一樣,所有的一切感覺是那麼地真實,卻又一點也不真實。
2. 愛是有高低貴賤的嗎?
複制人關于愛的程序是否就一定是虛假且虛僞的,複制人之間的愛是否就一定是非靈性與非人性的?當複制人的生理與心理都與真人真假難辨時,愛又如何區分?
其實我們先看沒有機器人的人類世界就可以感知到了。在我們現在的世界裡愛就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就是會被分成三六九等的,那些被主流文化所宣揚的愛情是至高無上的美好存在,那些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愛情是糞土,被文化所唾棄,被文明所放逐,被人群所鄙視,甚至被法律所禁止。主流文化本來隻是一個數量上的概念,當它被用來構築權威和優越感時,這個世界注定不會平等,當然話說回來,文化中的大部分本來就是被人為構建的,文化大部分也本身就是統治工具。
影片中K與jeo的愛很感人,讓我想起了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男孩想要找到匹諾曹童話故事中的藍仙子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小男孩,因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媽媽完整且真實的愛。如果是被程序設定的單一選擇,我認為不算是真正的愛,如果是程序可以選擇後的自發性,我覺得這就是愛。
3. 當複制人可以繁衍
當生命的繁殖這層阻礙被打破,複制人是否能被當成一個物種去看待?
《攻殼機動隊》
公元2029年,未來世界是高科技與信息化的世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犯罪活動的高科技化,于是,專門鎮壓高科技犯罪的特殊部隊——公安9課成立了。隊長草薙素子,作為一位全身“義體化”的女警,帶領公安9課不斷展開行動。
是次,公安9課幫助公安6課秘密解決了一位程序員外逃他國的麻煩瑣事,又卷入傳說中的黑客“傀儡師”的犯罪事件。當行動陷入僵局之際,傀儡師竟然不請自來,出現在公安9課!素子與她的戰友們,不知不覺地被卷入了一場涉及政府的陰謀之中。
1. Ghost與Shell
如果全身都被義肢化成為賽博格,以忒修斯之船為例,還算不算是标準的人?
靈與肉分離,當ghost和shell分離後,人類該如何自處,如何接受和安放自己的靈魂?
2. 何以為人?如何定義自我?
人類正是因為有了連續的意識才能體察到自己的存在,正是因為我們相信記憶的真實性,夢境的私密性才相信自己的真實,如果我們的記憶被篡改,人生坐标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那麼存在還有意義嗎?(《移魂都市》中給出了另一種想法,認為人不僅是記憶的堆疊和投射集合,人除了記憶還有本身的個性與靈魂)
3. 繁衍與死亡
當機器有了記憶,有了生命經驗,有了自己的思考與反省後算不算人類?作為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還有繁衍與死亡。
《黑客帝國》
不久的将來,網絡黑客尼奧(基奴李維斯 飾)對這個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産生了懷疑。他結識了黑客崔妮蒂(凱莉·安·摩絲 飾),并見到了黑客組織的首領墨菲斯(勞倫斯·菲什伯恩 飾)。墨菲斯告訴他,現實世界其實是由一個名叫“母體”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系統控制,人們就像他們飼養的動物,沒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奧就是能夠拯救人類的救世主。
可是,救贖之路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到底哪裡才是真實的世界?如何才能打敗那些超人一樣的特勤?尼奧是不是人類的希望?這是黑客的帝國,程序和代碼歡迎大家的到來。
1. 缸中大腦
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世界嗎?理論部分不再贅述,推薦一些類似主題的電影:如《楚門的世界》、《異次元駭客》、《世界旦夕之間》、《黑鏡:模拟戀愛》、《源代碼》、《移魂都市》等。
2. 人類的窮途末路
人存在的意義是否随着科技的進步而逐漸式微?如果隻是狂熱追随科技發展而不反思,那麼我們終将會被反噬。
3. 自由是什麼?
你會吃下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在母體世界中任意變換身形,随心所欲地遐想,還是面對殘酷的世界真相,這是真正的自由嗎?思想的邊界在哪裡?
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喪失了選擇權的僞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于你是否擁有選擇權,一如《美麗新世界》一樣,你的出身沒得選擇,還會被灌輸你的階層是最好的階層的思想,這種僞自由是可怕且殘忍的,當你還有選擇紅藍藥丸的選擇權和意識認知時,你就比吞下藍色藥丸的人的自由境界更高一層了。
《愛,死亡和機器人????》系列
《齊馬藍》Zima Blue
齊馬,是一位傳奇藝術家的名字。有一天,齊馬揭幕了他的新作,在這幅畫的中央,有一個小小的藍色方塊。在齊馬日後的作品裡,這個藍色的方塊,越變越大,漸漸占滿了整塊畫布。
人們一時間分不清,究竟是宇宙裡有齊馬藍,還是齊馬藍裡有着宇宙。
齊馬想親身與宇宙對話,探索宇宙的真谛。做完人體改造後的他不再需要呼吸,他的軀體可以适應任何極端環境。
100年後他突然宣布,要發布自己的最後一件作品。可當幕布揭曉時,人們卻大失所望。這所謂的神作,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藍色遊泳池。
齊馬講了一個故事,揭開了謎底。原來齊馬隻是很早以前一位女發明家發明的擦洗泳池的小機器人。經過叠代更新後,機器人開始有了意識。
最後齊馬縱身一躍。他的高級功能逐漸關閉、附屬設備逐漸解體,最終隻剩下那個原始的小機器人。
它将永遠留在這個泳池裡,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它再也不會感到空虛、不滿足,隻有那件簡單的任務,帶給它的單純的快樂。
《齊馬藍》是一篇頗具哲學意義的作品。
齊馬在探索完屬于自身和宇宙的奧秘後選擇返璞歸真,解決了“我要去哪裡”的哲學命題,人類自身呢?人類發展到文明盡頭、探求完所有奧秘後該何去何從?
齊馬作為機器人交出了它的答複,人類呢?我們的返璞歸真是如何的形态?
另外一個頗有意思的點是,我認為齊馬的解體與攻殼機動隊中素子的解體有某種微妙的聯系。
齊馬和素子都在探索生命的本真和意義,他們最後的解體都是自己的選擇,隻不過素子看上去是“被迫”、齊馬看上去是“自願”的,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自願”的。
齊馬不必多說,他認為生命終極的意義在于回歸最純粹的本真;而素子,她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存在性,在思考自己是否還是一個自然人,這導緻她強烈地想要一種方式證明她還是活生生的人,而證明的方式就是自我毀滅。通過自我毀滅,來達到生命體的普遍體征——死亡。這是無奈的宣洩,也是“自願”的悲鳴。
《擊殺小隊》Pop squad
在這個故事的語境中,“pop”被賦予了“擊殺兒童”的含義。
從名稱中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探讨的大主題為生育,未來感設定是人類已經掌握了長生不老的技術,并實現了廣泛的應用。這随之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控制人口。沒有人死去,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不能有人出生。為了現有人類生存質量的保證,就必須禁止一切的生育行為。影片男主Briggs所在擊殺小隊的職責,便是殺死一切偷偷生下來的孩子。(其實本篇的設定不錯,不過故事并沒有探讨多少,這裡就簡單說吧)
永生後的世界?永生後的人生還有意義嗎? Briggs對女友Alice說,我們如果不是長生不老,我一定會娶你。Alice回應他,如果我們不是長生不老,我希望懷上你的孩子。
人口過多抑制生育,人口跌線鼓勵生育的邏輯完全沒問題,但是如果當我們失去選擇,那就是地獄。 如果永生和生育隻能選擇一種,你會作何選擇? ( 小孩才做選擇,我都不選 : ) )
其他優秀作品 《阿麗塔:戰鬥天使》
《頭号玩家》
《異次元駭客》
《阿基拉》
《黑鏡》
《黑鏡》其實是在上文中漏掉的一個點,因為上文始終很少提及在賽博朋克時代資本是如何異化和物化人,《黑鏡》為我們提供了一道深刻又見血的原初入口。
《創戰紀》
為何賽博朋克相關作品讓我們如此癡迷?——因為人才是最動人的。
《2001太空漫遊》和《銀翼殺手》一直并稱為頂級科幻經典,它們都表現出了超凡脫俗的人性内核與進化啟迪,前者更偏向對外的探索、開拓,向外發展與進化的征途,而後者更偏向對内的反省與剖析,向内檢讨與完善的行程。
呼嘯未來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提供思路
反思 是天譴或天賜 荒唐如兒戲,萬鬼齊悲鳴 死靈也會歎可惜。 反思,反叛,反抗
1. 賽博朋克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隻是科技的發展嗎?
曾看到有up在視頻中在毫無理性推導和陳述的情況下就說出“日韓美很可能即将進入賽博朋克時代,而中國肯定不會”。如果我偏激一些,我會覺得這是在吃着全世界底層人民的人血饅頭來騙贊騙互動。
賽博朋克是否僅指科技的表象?上面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潛意識裡,中國的科技并不如日韓美科技先進的外化體現? 正如我們需要把 “髒亂差” 和 “煙火氣” 這兩個詞語微妙地區分開一樣。
2. 科技淪陷是否一定會到來?我們還有機會阻止嗎?
(偷懶一下,此處摘抄一下之前我在豆瓣上寫的對《黑鏡》的短評)
《黑鏡》是很經典的科技淪陷反思,縱觀黑鏡,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科技樹點不點歪的問題了,實際上科技樹怎樣才算是歪都是主動且主觀的事情,有時候我會很悲觀地認為人類是否會一定迎來科技淪陷的時代。
當然,我的認知和經驗被限制在這個時代,而且我的智力也難以想象相對應的解決之道,我隻能去假設,當科技高速發展時,到底有沒有一種手段去保證科技不入侵我們的自由與自我; 這當然是一個難以界定的模糊的灰色地帶,監控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每個角落,安樂死在絕大多數國家被禁止,互聯網極大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時又将我們困在信息洪流和精巧算法中,你很難非黑即白地辯識出哪些是沙糖桔,哪些是毒蘋果。
另外,到底誰來監管?它靠不靠譜?這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靠資本,靠國家,靠中立組織,靠我們每個人?我覺得都不靠譜,資本的目的是利益,政府的目的是長治久安,如果科技能幫助它們實現目标,那和我們是否被科技綁架有啥關系嗎?好像沒有;中立組織基本難以做到中立,至少在目前的世界形勢下是這樣,靠我們自己更難了,我們内部的分歧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在賽博朋克時代,當科技的鴻溝與階級的差異已經達到通過革命都無法改變時,就是大多數人暗無天日的深淵;或許人類終将在一次曆史性的災難中斷臂重生清算、反省科技,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殘忍,我們是否能夠在這之前就避免呢?
3. 科技有罪嗎?賽博朋克的本質解法是什麼?
科技無罪,文明有罪。
科技淪陷有兩種情況——
科技井噴:科技的發展突然大規模提速,科技樹突然被高速點亮。
科技暴走:科技的發展并不用于建設美好生活。 (這是我杜撰的詞語,詞語解釋也是現代主義的一個誤區)
不管是哪種情況,歸根結底就是文明發展的速度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
科技的發展主要解決解放人的問題,文明的發展主要解決這些解放後的人的去向問題。
而文明的發展則來源于反思。而賽博朋克的本質解法一定是文明内部的深刻反思。
如果人類文明的反思更新速度達不到科技的速度,那未來的悲劇似乎是注定的。
反抗 這場夢終要醒 以慘烈方式,如飛蛾失翅撲火 似自刎姿勢
如何避免滑入賽博朋克?
開源與反壟斷。
開源象征着一種精神,象征着一種力量,同時也表征着利好人類自身的資源公有化。
反壟斷的核心也在于此,反壟斷不光是大企業間利益的極緻拉扯或是營造良好市場氛圍的制度,同樣是在提醒我們需要自下而上地反壟斷,我們需要掌握和共享更多,在世界底層人民的手中。
文明的集體反思。
玩火必将自焚,輕則斷送文明的時代,重則埋葬人類的未來。
沒有人知道變化是怎麼發生的,但是當有人意識到這種變化似乎是個問題的時候,所有的挽救措施都已經來不及了。請勿寄希望于對方做出改變,自由隻能通過自己争取而來。 大部分人不會問,所以問了就是改變的開始。當面問,問親人、同事、同學。午休用餐時問,放學回家路上問。認真但溫和地問,嚴肅但非對抗性地讨論。不要害怕她們覺得你很奇怪。永遠都會有人覺得你奇怪,但永遠也都有人和你有同樣的信念。 (——摘抄自《人生苦短,遠離微信》)
文明的反思不僅是精英們的反思,而是全體人類的自省。
表達與開口便是改變的開始——
我們作為社會運轉、公司運轉的螺絲釘,凝望也許無可奈何,力量也許始終有限,但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永遠都會有勇敢的嘲笑鳥。 它為了全人類的健康發展與自由平等,去反思、去拼搏、去發聲、去反抗。我總相信我們永遠會有這般存在,不是我,便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