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算是動畫萌新,第一季久仰大名倒一直賴某種厭惡流行科幻的刻闆印象沒去欣賞,在社交網絡的狂轟濫炸和朋友圈罵聲一片中入坑第二季。
也許之前沒看第一季是遺憾,但這次也給了我絕對客觀的外部視角去看待第二季,沒有懷抱任何粉絲期待的平常心。
一口氣看完個人覺得倒是還不錯,滿分10分也有7.5,當然絕大部給的是第八集。
個人排序:
《溺斃的巨人》>(空缺七個檔)>《突擊小隊》>《自動客服》>《高草叢》>《沙漠中的斯諾》>《救生艙》>《整個房子》>《冰》
下面按各集順序:
一、《自動客服》
不算出彩,家電統治人類的世界觀已有過多作品建構。甚至《愛情公寓》都吃過的剩飯,再看就顯得平淡了。
滾雪球的劇作發展結構甚至不如前段時間在b站大火的上視畢設動畫。
但兩處對比有意思:
人物造型上的:人類造型誇張的頭身比例VS機器造型簡約的幾何美感。
象征意義上的:消費主義VS功利主義

二、《冰》
《冰》的畫風是個人最喜歡的視覺風格,低暗調子的色塊擠壓排布很有黑暗漫畫的特殊質感。看完短片一時間是不知所雲,覺得人物關系走向大段省略。初覺得頗像是科幻片《千鈞一發》裡的人物關系,基因差的弟弟以肉身努力奇迹中戰勝兄弟的勵志走向。但回看原作之後發現原作落點是走的更遠的,兄弟間關于身份認同的情感糾葛。而小說裡這情感糾葛細膩的描寫是獨屬于文字的,從大段心理建構到神态表情的細膩變化,注定了影像化就必然詞不達意。

甚至關鍵劇情及結尾都做了改變和删減,直接改編了戲劇落點,改編選取難度作為客觀原因終究是使之虎頭蛇尾草草了事。

三、《突擊小隊》
參考對象就十分明顯的《銀翼殺手2049》了,飛車設計、開局的抓捕事件構圖、多處眼睛特寫緻敬初代《銀翼殺手》。兩個主人公結尾倒地時鏡頭語言及意蘊排布都極度相似,
《2049》是主人公一路拼殺自己終于擁有了靈魂
《突擊小隊》同是主人公在殺戮中有了悔悟感受到了生命之愛
劇作相比原作有一定的增加拉長,結尾加上了擊殺隊友作為人物弧光落點的重要事件以及多處眼睛特寫等藝術上的加法。有言映射我國某些政策,雖然有建構東方女性的刻闆印象在,但陰謀論的角度還是未免牽強,或者隻是主創未考慮的避嫌罷了。

故事設定說生滿樹木雨天漫漫的濕漉紐約,(題外話伍迪電影紐約的雨迷之寓言)外部環境是少見的外部環境世界觀。見慣了廢土、霓虹和廢墟,未來雨林城市的壞境倒顯得雅緻。終究隻是單純地作為美術呈現,并無濕熱潮濕的質感作為文本一部分存在于故事中。對于精心的景緻多少有些可惜。
四、《沙漠中的斯諾》

小說原作中對與動作戲的表現堪稱精彩,但短片的動作設計可以說毫無想象力。反轉反殺的動作設計最多的就是遮擋身位,角色背刺。幾乎是低端驚悚片一驚一乍的拍法,場面也隻有血是R級。反殺硬轉的劇情幾乎就是《影》結尾那般災難級的強行轉折。

五、《高草叢》
定位是動畫作驚悚片是個尚未開辟的類型市場,但拙作多少帶有四處copy的味道。視覺場景到劇情參照2019網飛出品電影《高草叢中》,怪物造型與《潘神的迷宮》的沒臉怪也有幾分相似。
立意是對于工業革命對于殖民視角的反思,火車是一如既往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現代主義象征,而高草叢則是無拘原始的自然狀态。開辟的鐵路撕開原始草叢,刀刃一樣切開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西裝革履的主角更是典型的西方殖民主義優雅文明者的形象。文明鐵路建設之初誰又是第一個冤孤的鬼魂呢?殖民主義曆史具體語境中的棄民是原始人?工人奴隸?被資本吞噬的資本家?不得而知背後是有野心的西部叙事。
比較可惜的是深層立意全靠車長台詞說教,
加上劇情轉折都是硬轉很難談上通過劇情落點繼而高級的表達。
六、《整個房子》
解構聖誕老人形象的視角不錯,但重組的造型也太醜了!這個是異形+《千與千尋》鍋爐爺爺的合體實在聯想不到黑暗童話,隻有概念先行的辣眼。
七、《救生艙》
題材上與《自動客服》同為探讨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遠景構圖到節奏點設計都近乎一轍,隻是更叠了時間地點及其人物多元化的視角有待商榷。
甚至感覺這集就是制片硬湊一集給第八集的墊腳石。
八、《溺斃的巨人》
碼字之前各路解析已經滿天飛了,正如短片所表達的那番龐然大物意蘊被渺小個體各色需求學識包裹中解構再解構。
這篇是個人覺得是七集裡原著改編的最好的,甚至視覺表意的層面比文字更佳。回歸于文字的評論再多都是班門弄斧了。
成功還是歸功于這位上海出生的英國作者JG-巴拉德。短片幾乎是完全貼切着小說的脈絡到戲劇落點去設計的,隻是眼球的視覺刺激自然是比文字要來的直觀且震撼。
回到内容本身,巨人這個形象是絕對成功的符号喻體,所留空間之多比喻層次的豐富,在這之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系統去解讀。
這個如此具有文學性的形象,自然是離不開同文學的類比。評論說最多的是類比馬爾克斯《最美的溺水者》中埃斯特班對貧瘠小鎮的虛幻救贖;到麥爾維爾的《白鲸》人與自然魂靈的互逐;态度的更替又有如王爾德的《快樂王子》;至于《格列佛遊記》倒是覺得隻是巨人故事本身的原罪,其本身是反格列佛的。從創作時間來看且并不構成《溺斃的巨人》(1964)抄襲《最美的溺水者》(1972)再之在馬戲團對陰莖的推鏡頭又精準的完成了《鲸魚馬戲團》的緻敬。但主題還是并不相似,《鲸魚馬戲團》是紀錄社會希望的隕落,而《溺斃的巨人》與之雖對上符号聚焦相似小鎮、馬戲團、外部旁觀者、巨物。但内核是指向的是深淵裡似有無深邃的寓言,換言之留白比《鲸魚馬戲團》更多也更加抽象。
類比林林總總但無論《溺水者》還是《鲸魚馬戲團》這些形象更多都是本體的叙述,本身并不構成獨立的多元解讀系統。但《溺斃的巨人》文本層面更多像是後現代解構主義的一個獨立的故事系統,《溺水者》到《鲸魚馬戲團》相似的他者形象隻是作為其中的一個符号存在。
若非要類比一部文學倒是覺應該是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同樣的《萬有引力之虹》也是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得代表傑作,換言之二者都有打上“文本”“解構”“隐喻遊戲”等标簽的烙印原罪。
一段文字幾乎就是巨人本身映射的過程:
大自然隻解演變,不解消亡。
——《萬有引力之虹》
巨人形象同時也是隻解演變不解消亡,再像王小波所言般無可避免走向庸俗。像是馬戲團展覽生殖器的人便是這一符号的典型象征,亦或《萬虹》裡的斯洛索普。
《巨人》裡科學家主角不斷強調屍體背後的人格靈魂,倒是蝼蟻般的衆人變成物化的拆解工具人。
《萬虹》裡的火箭被賦予人格化,外部的人而被物化。
無意讨論品欽《萬有引力之虹》是否對有巴拉德借鑒之嫌,隻是相似的理念在大師筆下總是殊途同歸。
對于系統的解讀總會有是樂此不疲的愉悅
目前為止分享兩個看到自認揭謎自恰且自趣的視角。
一個關于傳播學視角,民衆利用自己的方式為巨人的殘骸編織新的叙事,而曾經那個巨人飄上海岸的事實成為生活裡不起眼的碎片。是否符合傳播上泛意的論調,三人成虎。即我們當今對于信息接受的碎片化以及傳播者的目的性而導緻的荒謬。無意套用于任何一處公衆輿論皆如是。
一個關乎劇集本身。同時也象征着愛死機本身呢這部劇集帶着自己的初衷誕生,然而一旦影視作品投入,公衆就必然将其解構,消費,誤讀,錯指。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及社交品位的标榜終而形成後現代主義式的“作者之死”。
最後參雜自己的一些過度解讀,從劇集畫風設計上看從前幾集人物造型的誇張到漫畫風格繼而在悄然之間人物造型與真人越來越像,直到出現真人實拍的面孔,似乎是創作者者有意排布使人的血肉的意義得到解放,但最後一集第八集。人物造型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甚至分辨不出來這是超寫實cg,直到某個臉部動作捕捉特别僵硬我才發現自己的混淆,我艹這不是人啊!餘後的詫異讓我不斷反思,我在影像中一下子竟然無法清晰分辨出自己的同類,似乎這才是真正的賽博朋克。而這種由誇張的真實再到虛拟真實的體驗,我似乎越來越相信肯定這是創作者有意而為之的混淆。随着cg技術發展,技術成本的不斷壓縮真實人物的血肉在影像中似乎越來越削減了存在的必要,為了真人表演似乎将是文化遺産 而從技術主義的角度來說未來完全有可能。
那麼又要回到《愛死機》的命題:未來,如何分辨同類,或同類與同類的關系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