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本文長文一共3300字,斷斷續續寫了一周,淺析一些作者對于塔可夫斯基的見解和本片一些場景的解析,純個人觀點,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看懂一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到現在為止算上《雕刻時光》紀錄片,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電影已經接觸了四部《犧牲》,《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在在門外初窺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電影便是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本想借此機會開始評價塔可夫斯基電影的鑒賞,可我在觀摩之後,令人羞愧的是在嘗試了多次提起筆後,終究無法找到恰當的言語描繪我觀看完電影的感受,那象征着信仰的孤傲的樹,那泥濘不堪的門前,是我在觀看《犧牲》一月之後也無法忘記的畫面。尋遍詞典都不得所想的我不由的計劃先了解一下塔可夫斯基,再看其一部電影期望以此作為一個切入點,随即便找來了《安德烈.盧布廖夫》,可看完了本作後想說的很多,但提起筆卻詞窮,些許是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過于晦澀,過于深邃,些許是我過于膚淺,過于浮躁,在面對如此複雜的電影時,很難将其細細拆解清楚,甚至連自己的想法都無法理清,又何談評論。而在此之後的《雕刻時光》讓我初步理解了塔可夫斯基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曆程,而這似乎讓我更加貼近了塔可夫斯基一些。而在本周觀看完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後,似乎我開始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于是我決定寫下這第一篇塔可夫斯基長篇評論。
塔可夫斯基的深邃是毋庸置疑的,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文本和台詞,如《犧牲》中郵差和屋主,如《安德烈.盧布廖夫》老畫家和安德烈,再比如本片中的作家和科學家,塔可夫斯基往往借用角色之口闡述自己的哲學觀點,往往兩人的聊天又可以看成某種程度上的哲學問題的探讨,這是塔可夫斯基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方式,而這也就對觀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你試圖去理解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時,你需要全神貫注的思考電影中人物聊天的内容,想他們所代表的觀點,并試圖從零散的信息中拼湊出不同人的觀點,還原出人物的真實性格,而塔可夫斯基的對此又是諱莫如深,似乎并不想簡單的讓人們知道他想抒發的内容,又将其埋藏在了故事之下。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一定是複雜的,同時又具備普遍性的,他所關注點不是一個故事一個群體一部分人所代表的事件,而是更加宏大,更加普世的話題,而宗教,社會,人性等話題又會被隐晦的安排在故事中,這樣宏大的話題往往又要被電影中的人物所代表,這也導緻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充斥着符号化的象征,而這又對觀衆理解電影又加深了難度,如果對哲學,宗教,社會學不感興趣,也不想深挖,往往會被塔可夫斯基電影緩慢的節奏和冗長的台詞拉扯着昏昏欲睡,在電影結束之後,匆匆留下:"畫面構圖好厲害,電影很好睡"的結論。所以看一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往往依仗觀衆多問自己幾個問什麼?他代表的是什麼?這段劇情又代表什麼?而這也會耗費觀衆大量的精力,一部電影結束後精疲力盡。
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字連正題都尚未切入,因本人對宗教了解尚淺,而哲學也隻是略知一二,所以對于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的解析也算不得金科玉律,充其量算是一個愛好者對于電影粗淺的解析,可能正确亦有可能錯誤,所以如果您覺得不對,大家可以在評論區探讨探讨。所以我們接下來進入《潛行者》的世界:
《潛行者》的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某天,電影開場就介紹了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在未來某天彗星墜落地球,形成了一塊特殊的區域,而進入那塊區域的人就不曾再回去過。所以政府設定了一塊禁區,将整片區域封禁,而總有一些人想要偷偷進入區域追尋一些東西。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将電影聚焦在了一個本地的蛇頭,一個物理學家,一個作家,而兩位将跟着蛇頭進入禁區之中。電影最為明顯通過兩種顔色的畫面将禁區内和禁區外的世界區别開,禁區内昏黃,泥濘,潮濕,相反禁區外則是恢複了正常的顔色,而這種政府所帶來的管控和封鎖,實在無法不讓人聯想到塔可夫斯基對于當時政府某些行為的映射,充滿着政治隐喻。
《潛行者》整部故事也就是他們在尋找的房間過程,電影中的危險觀衆都是從角色的口中所感知到,而真實畫面中始終透露着平靜,但電影精彩的便是在于這個平靜的過程以及尋找過程中的聊天。這種尋找讓我們可以将其看成是一部類公路電影,但本作的深度卻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公路電影,公路電影往往聚焦于旅行對于角色的成長和蛻變,而本作更讓我在意的是過程,這個過程遠遠大于結果。其實從電影的角色就能夠看出塔可夫斯基精細的安排:
在尋找"房間"的角色中,蛇頭的身份我們先按下不表,另外兩個角色一個是物理學家,一個是作家,一個是人性中絕對理性的代表,而另外一個則是人性中絕對感性的代表。當理性和感性同時走入一片充滿危險的地域尋找"房間",而"房間"則又能夠實現人們的夢想,這也似乎讓"房間"有了"上帝"亦或者是"真理"的的影子,那整趟行程就變成了人類在使用理性和感性追尋着世界真理的過程。當我們以這樣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的劇情時候,整部電影就變的有趣了起來,首先作家的角色符合人們感性的一面,不守常規,感做别人不敢為之事,而理性則刻闆,嚴謹。
電影的一些情節也變得清晰可見,首先是在探索的過程中的投石問路像極了人們在摸索真理中的探索過程,當蛇頭告誡着作家要沿着别人的路,越遠的路也越安全,似乎則是讓人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持續探尋真理。當作家不屑一顧的走向房間又退回的時候。像極了初出茅廬的我們,不可一世,以為真理就是如此簡單,而當我們逐漸靠近時,卻又發現真理遙不可及,退回之後原本清晰可見的目标又被大霧所掩蓋。
其次在隧道中的一段道路,感性走在所有人前面,而理性在後的追随不由的讓人感覺到人人都是座孤島般的孤獨感,在人生的隧道中最終都在孤身前行。走出隧道後,當作家坐在深井的邊上面向鏡頭訴說時,無疑是讓我在這部電影中最為映像深刻的場景,作家似乎在表達:"我創作的作品有何意義,人們隻會不斷着苛求着你去創作更好的内容。"的委屈,然而最後得出了自己作品将會永垂不朽的結論。這似乎既是塔可夫斯基在向觀衆呐喊,但于此同時很讓人在意的是這似乎是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的一次辯論,當人們在追尋真理的路上,稍不留意就會落入到虛無主義的陷阱之中,當人們發現有限的生命似乎無法影響到一些事情,一些努力并不能改變結果的時候,人似乎不可避免的開始懷疑起存在的意義,當人們遁入虛無,那危險也随之偷偷潛伏到了他的身邊。可随後的存在主義思考則堅定的否定了虛無的立場,人是為了自己生活而存在,不為其他什麼而存在,作品因作者而生,不為觀衆而生,而作品的評價請交給時間,時間自然會做出正确的判斷,正如《潛伏者》的不朽一樣,時間會證明一切。讓人驚歎的是當作家擺脫虛無主義的陰影時,塔可夫斯基安排了蛇頭說出了:"這裡是最為危險的地方,很多人葬身于此。"更像是證實了很多文藝工作者遁入虛無并自我了斷的事實。
電影在這幕之後,便進入到了真理房間前,這裡塔可夫斯基又一次審視起了理性所帶來的惡果:核彈,這個炸彈的隐喻也不言而喻,在《犧牲》中塔可夫斯基也表達了對于核彈這種毀滅性武器的擔憂,在本作中塔可夫斯基以他浪漫的手法将其留在了無人能尋的地方。在真理房間前作家和物理學家的躊躇不前,作為理性和感性的代表站在真理的面前卻都不願意踏入房間,讓蛇頭不由得氣憤和悲憤,此時的兩人似乎又有了社會身份,被社會所裹挾着不敢上前,而理想主義的蛇頭卻看不得他們的個人主義,完全不考慮全人類的感受,最終他們還是沒有踏入房間,毫發無損的回到了出發前的酒館,那個泥濘,潮濕的世界。
蛇頭的理想主義讓他的身份呼之欲出,将我們的視角再放回蛇頭身上,他在家庭中不顧妻女,似乎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在第一幕的床上蛇頭也是單獨如畫,似乎代表着他與妻女的隔閡與孤獨。當結尾一幕他悲憤的坐在書架前時,他的身份也似乎不再那麼簡單,博學卻又孤獨,理想卻又謹慎,相較于作家和科學家,他似乎更博愛,而整趟旅程他又是一路帶領着他們直到真理面前,他的先進性遠超作家和科學家,哲學這門學科之根的身份呼之欲出,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他一次一次将人們帶向那個房間,也希望将房間沒的東西帶給所有人。
一個在科幻片外衣下潛藏的文藝片,一個公路片下潛藏了人類追尋真理的進程,不由得讓人直呼精彩,而塔可夫斯基似乎也在電影中潛藏了對未來的期盼,小女孩的随心所欲似乎暗示着未來是她們的。
除了劇情和隐喻,塔可夫斯基在電影的畫面安排也很考究,大量的長鏡頭,精煉的畫面,将思考融入到畫面之中,比如一對屍體的腹中長出的綠芽也似乎暗示着未來的可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同時理性和感性的辯論也十分精彩,但短短的影評自然無法完全列舉,還是好好品一品原片才能得其精髓。
雖然很多人會批判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充滿了符号化的臆像,使得電影太過隐晦,缺少了一些詩意,但單純的詩意并非我所認為好電影的唯一标準。塔可夫斯基本片中所隐含着的深刻哲思是塔可夫斯基對于人生,對于世界的所感所想,本片可以看成是塔可夫斯基的哲學觀和世界觀的重塑。而這也是我為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着迷的原因,個人評分:9.54分,影史傑作,在存在主義逐漸嶄露頭角的中國,本片應該也必将會被更多人所了解。
能看至此,感謝您的耐心,如有建議也歡迎交流,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淺析潛行者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寫在《狂野時代》之前
聽聞畢贛導演新作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在此先得恭喜一下導演畢贛,也希望借此機會畢贛導演能走進更多觀衆的視野。與畢贛導演的作品的初見是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之前也不曾看懂,熟悉故事片的我對于文藝片也是一竅不通,前段時間重看了《地球最 ...
集體主義對個人意志的抹殺
姜文導演的電影看了不少,但基本在《讓子彈飛》之前的電影少有涉獵,僅看過《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姜文導演塑造了單純樸素的青年馬小軍,也展示了他對于那個時代的懷念,姜文導演在電影中都融入了他的思想,而本片也不意外。雖然 ...
冰冷的社會
一周忙碌後,周日清晨的一部電影又将我積極開心的心情一下拉入寒冷的冰庫,将即将到來的周一提前了一天。作為西奧.安哲羅普羅斯最為出名的影片之一《霧中風景》以其極具風格的畫面,充滿詩意的叙述以及相對易于理解的隐喻揭示了當下人們的精神困境, ...
虛無的蘇格蘭人(人們)
好巧不巧昨天剛剛寫完《随心所欲》中人們想要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今天就看到了蘇格蘭人在思考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随心所欲》中講述的女性為了金錢落入深淵,而《猜火車》中青年們是因為藥物成瘾導緻的落入深淵。電影常常被視為戒毒電影,電影以十 ...
我們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
早從19世紀開始富貴奢華的香舍麗榭大街和巍峨聳立的凱旋門便已經屹立在巴黎的市中心,時至如今,兩者依舊屹立在巴黎的街頭,就像本片所讨論的話題從19世紀開始到電影中的20世紀,再到今天的21世紀似乎依舊無法得到解答。戈達爾導演的《随心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