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正義回廊》與《毒舌大狀》做比較是件很艱難,又很有趣的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說實話,與《正義回廊》相比,就很明顯可以看出《毒舌大狀》的淺顯和偷雞了。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毒舌大狀》少做的那些,或者說不去觸碰的那些,恰恰又是它能夠被更多觀衆,普通觀衆接受到的那部分,賣座電影最需要的是情緒煽動和宣洩,而不是理智思考,思考是少部分人的趣味,情緒宣洩是大多數觀衆走進影院的需求。所以,最終也隻能說,《毒舌大狀》在市場化這一塊遠勝《正義回廊》,但是在電影化和思想性這方面恰恰相反。
《毒舌大狀》和《正義回廊》都是法庭戲,也都在講“人之常情”,但是《毒舌大狀》用的卻是李代桃僵,一方面講程序正義和制度保障,但是林涼水玩的還是《審死官》、《算死草》這類的師爺抖機靈,玩文字遊戲,讓真兇露出破綻的戲碼,這跟制度與程序有什麼關系?而且,《毒舌》裡的陪審團作用幾乎等于零,仿佛隻要打動了觀衆就已經足夠。
而《正義回廊》除了在形式感做足文章,把重頭戲放在了陪審團的選擇上,“人之常情”仿佛用在了錯的地方,但恰恰是那幾句散落在劇情中台詞串連起的電影主題:
通往正義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恰恰是人心的回廊,但是這個回廊未必好也未必壞,至少,減少一個冤獄遠比懲戒一個真兇更重要!
正義需要理智,而不僅僅隻是情緒。但是電影更需要的是情緒,賣座電影尤其需要情緒的引領,《正義回廊》讓所有觀衆都陷入了陪審團的糾結,這是一種成功,所以他可以在香港取得不錯的票房;但是《毒舌大狀》卻可以引領更多内地觀衆享受一種事不關己,其實又能感覺到正義的情緒宣洩,所以它會在内地取得更大的票房成功,照目前的走勢來看,《毒舌大狀》在内地至少能破億,甚至奔二奔三都未嘗不可能。隻可惜,這種港片的成功實在難以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