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的影評本應表達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見解,但可惜我沒有對它有非常深想要解讀的意願,但我有很深的駁斥這個差評的意願,寫在影評裡實屬抱歉。

影評本身是私人的,我認為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是可以非客觀的,也可以是偏激的。對于影評的批評也可以是非客觀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因此此駁斥我也不想說有多客觀多理性,我隻以我自身的觀點反駁。我會先對各個論點進行駁斥,最後進行總的反駁。

另外,我不會說自己是否學過電影、是否深入了解唐史,因為影評本就不需要用這兩項來證明自己的對錯。

1、第一點:稻草人謬誤

影評的作者先提出整部影片的叙述核心是唐代沉浮史的概念,再用各個分論點進行分析并對此電影進行批判。這是很明顯的稻草人謬誤——有意或無意地歪曲理解論題立場以便能夠更容易地攻擊論敵。

第一,是誰說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唐代沉浮史?一部電影的核心是一個觀衆說了算還是許多觀衆說了算?

我想都不算。

電影的核心應該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創作者自身的想法,一部分是觀衆的解讀。姑且不論觀衆的解讀正确與否,直接抛開創作者的初衷橫加指責與批判,何嘗不是一種高傲?

那麼讓我們看看創作者認為的影片核心是什麼:

1、《長安三萬裡》的影片核心——壯美的大唐風貌和璀璨的唐詩群像(來源華表獎重點推薦待映影片《長安三萬裡》7月8日傳統文化綻新輝)2、這是我們特别想傳遞給大家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人生中的困境,把追求理想這個主題放在當下,面對時代的變遷、科技的變化,我們在其中如何去自處,如何去看待你和理想的關系,每個人做法不一樣,但是你這一生所做的選擇。它講了一些關于‘變與不變’的事情,變的是時代洪流,變的是歲月蹉跎,不變的是我們立于天地間,傲然的内心。談不上告訴觀衆怎麼做,但如果能給觀衆們一些啟發,我們會非常高興”,導演鄒靖說。(《長安三萬裡》誕生記:重回群星閃耀的大唐風華)

有趣的是,我自身觀影過程中,在沒查閱以上資料前,對于影片核心的理解與以上内容是高度相似的。

當觀影者隻以自身思維邏輯為出發點,甚至是先入為主地判斷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而非結合自身觀點和創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對一部電影産生好評就像在抽彩票,一部所謂的“好”電影隻是恰巧走運抽到了你的“好評獎”對應的号碼而已。這類中獎還必須是動辄上億的大獎,數字相同,位置相同,稍有不同都中不了獎。

實際上,這篇影評中第一點中提出的問題大多出于此,無限用出于自身思維的假設和理解來推己及人乃至批判此電影,看上去似乎有理,實則完全在胡攪蠻纏。

再舉一例,作者說這部電影中李白的婚姻失敗是很核心的内容。但這部分内容體現的時間極短,對于很多人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信息。隻有總想着這些内容的人,才會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哪怕這樣的信息在近三小時的電影裡隻出現幾分鐘(可以說提不提都不會有太大差别)也會立刻産生反映,甚至認為這是核心轉折。至于我認為的電影展現出的李白人生的轉折點,自然不是所謂的婚姻失敗,而是關于個人理想實現可能存在與否、個人理想實現與否這兩類之間。

以此類推,本片裡出現了幾分鐘的大象,還可以說本片發生在古印度呢。

2、“尬詩”?

我先表達我對于所謂“尬詩”的觀點。很多人喜歡嘲笑印度電影裡有很多歌舞,并覺得印度電影這樣拍很低級,但殊不知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正是印度電影《RRR》中的歌舞片段歌曲《Naatu Naatu》。我以此為例并不是要說奧斯卡即為正确,而是想說印度歌舞在幾十年的探索中已經逐漸被更多人認可。

既然印度人可以“尬舞”,為什麼中國人的“尬詩”不能被允許、包容反而被嘲笑?詩詞于中國人,明明正像歌舞于印度人,是跨越地域、跨越階層的一種共鳴。如今的我們,難道不需要這種共鳴再度被喚醒麼?我們也必須承認,這部電影确實給很多觀衆帶去了共鳴。

3、影片的價值觀

此處依然是第一處的錯誤,作者将自身的理解謬誤簡單歸結于影片的價值觀。對于李白是反派,高适是正面形象的總結,簡直匪夷所思。而作者據此對影片是想表達考公至上進而進行批判,都與第一點中李白婚姻的評判相同,更像是在進行一種連連看。

4、“本片最适合的觀衆群體可能是喜歡中國文化但是學習還沒有精通的外國友人,簡而言之就是李華的筆友們。”

此為本影評最可笑之言論,姑且不論這位作者自身學得精不精通,但此類給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貼上标簽,然後誘導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與此标簽“割席分坐”,擁趸者們繼而通過逃離這一标簽來顯示他們的高級的行為,不過是一種極低級的批判手法。做出這樣行為的人,說出這樣話的人,又與他們腦内臆想的想要逃離的那群人又有多少差距呢?

我自己在前段時間看了某懸疑導演編劇的新作,隻覺此片極為難看,該編劇實在令人厭惡,實在該被罵。但喜歡看它且也沒有做出任何影響他人正常言論的人,絕不是我可以通過這一行為就妄加分類和批判的。

對于作者個人而言,這樣的影評确實是抒發了自身的想法,夠自由,夠自我,夠能博人眼球。但對于一部電影而言,對于這部電影的其他觀衆而言,這樣的影評無疑是一篇陰謀論。

一個人的思想是局限和狹隘的,但萬千人的思想可以廣闊無垠。以狹隘測量廣闊,猶如以手電去照一片山,隻照到自己眼前的那塊,便斷言此山荒蕪。

如果說國漫不在輿論中崛起,那國漫更絕不該在“陰謀論”影評中沒落。更何況,所謂的輿論和人民的真實心聲的區别該如何去判斷?至少我在線下觀影時,周圍都是陣陣好評(而我看《消失的她》時真的周邊都是吐槽聲)。然而,我的身邊絕非全部,我相信一定有人覺得不好看,但是最基本的邏輯是你認為不好看的不一定就是一部差電影,你認為好看的也不一定就是一部好電影。

因此,我通篇也不想證明《長安三萬裡》就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實際上它确實依然有着一些追光一直以來的弊病。

至于國漫崛起?

莫問前程幾許,隻顧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