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星星,皆因心中有念,若非心中之情,又怎會去想繁星點點皆是所念?殡儀師如果心中無念,又怎能種下千萬繁星?若心中無念,便不過是一場埋葬罷了。人們說活着,是因為“活”是一個長久的狀态,但實際上,對于個體而言,“死”才是比“活”更長久的狀态。

一開始想的分是3.5,但是很希望國内院線能少一點各類商業片多一點哪怕隻帶了一半人文氣息的國産電影,所以綜合下來打了4星!

(忍痛删了一段,删了一點娛樂性的東西,評論區裡可以看出來……罷了,不說了)

...
直接用的電影海報,短短的預告片裡截圖有點困難一、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剛出獄不久的莫三妹(後文中直稱三哥方便辨認)家世代是開殡儀店的,家中的鋪子叫上天堂。在一次送葬中,一個名叫武小文的小女孩一心想找逝去的外婆,因此拍下了三哥的車,一路找到了三哥家裡。此時的三哥,父親嫌棄,女友抛棄,事業無成,自暴自棄,他對小文的到來是抗拒的,對于後來小文“僅剩的親戚請求他看管小文也是抗拒的……從最初三哥對小文的嫌棄到後期的愛,這部電影本質上還是在講一場成人與孩童的互相救贖的故事。此類故事在茫茫的電影海中實在算不上驚濤駭浪,但是細細雕琢,用心講述,這樣的題材确實總能打動人心。

...
三哥帶着小文道歉

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或許對于主角三哥而言,最初回到“上天堂”的日子就是“下地獄”,一切都是最糟糕的樣子,陰暗的小鋪和說不出口的活計,人生的意義是虛無的,他也從未對任何事情上心,直到小文的出現。最初他眼中這個小女孩是個掃把星,是他的磨難,但是小文的天真善良逐漸打動了三哥,小文成為了他心中最值得挂念的人。“上天堂”真的成為了天堂,他也逐漸在原本極其抵觸的殡儀工作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從而擺脫了“地獄”。

...
熟睡的小女孩終于找到家

我講這部電影本質上是一段成人與孩童的互相救贖故事,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概括太過簡單,但實際上還能再簡單一些,這部電影講的甚至隻是對三哥一個人的救贖故事(因為小文雖然也是被救贖的對象,但是對于劇情的走向而言,對她的救贖也不是真正服務于她本人,依然服務于對三哥的救贖),總之無論如何它的本質并不在于殡儀本身(略顯武斷,隻是個人觀點)。電影中幾乎所有的劇情都服務于三哥走向成熟,當然成熟過程中有許多涉及殡儀的展示與反思,但我還是更傾向于它是套着殡儀的皮講了一個救贖的故事。

...

假設這是一部服務于殡儀本身的電影,那麼五場喪事(除了開頭這一場算是有深入的描繪,即對于小文内心的觸動),無論是小女孩的喪事還是老人家為了花完自己的拆遷費的荒謬的活人葬禮,都可以做更深入探讨,同時也可以對三哥的爺爺和二哥的筆記,亦或是他自己的筆記進行展開,告訴我們殡儀師的最真實的思考。當然,完全以殡儀為主題的電影已有佳作在先,換一個角度描述确實也更有可看性,然而我看到後半程真的不理解為什麼劇情完全偏向了養小孩(也可能是一遍的觀看尚不能深入理解)。三哥父親的喪事倒有點一篇文章裡作者寫到三分之二發現前面有一部分内容有些許跑題,最後要往回拉的感覺。不過往回拉的部分倒也并非是無可救藥的狗尾續貂,最後綻放的煙花也能夠令人動容。(但還是好奇怪啊這部電影的結構。題外話:說起來上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電影裡的葬禮還是《八五年盛夏》裡的墳頭蹦迪,那是真蹦啊……)

...
煙花,在許多地方都承載着思念

我所寫的這些内容并不是要否認這個故事,它本身也已經将人生大事拆解在一件件小事裡,也是以偏輕松的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殡儀這個沉重的行業,隻是在前期的宣傳中将殡儀突出,實則卻隻涉及表面,于殡儀這個題材實在是略有隔靴搔癢之意。

從地獄到天堂,孫悟空終從五指山下脫身,哪吒也能以蓮重塑肉身,在一部電影裡,一切可以就這樣走向美好……

二、種星星,皆因心中有念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死亡教育?我記憶裡,自己最早接受的死亡教育是一本繪本,繪本名叫《爺爺有沒有穿西裝?》。它與我小時候看的其他繪本完全不同,裡面的色調單一而沉重,繪本主要講述了小男孩布魯諾在他的爺爺死後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這是我童年受到的最好的死亡教育,當我讀完它,年幼的我似乎就對“死”有了初步的了解。

...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說來無奈,我目前尚不算長的人生體驗裡竟然已包含了好幾次葬禮。但即使是小時候第一次參加葬禮時,或許是因為受到過一定的死亡教育,我竟然完全沒有哭鬧,隻是默默地在角落裡,拿着手上的三炷香,看着,等着……

所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死亡教育呢?首先這部電影本身無疑就是一場死亡教育,但是它能否面向孩童尚無法給出定論。抛開這部電影不談,或許好的死亡教育應該盡可能的具有提前性和疏導性,如果實在無法做到這兩點,也絕不能回避這個話題,清醒地看着星星思念親人和非理性地望星星思念家人是兩個概念。

...
小男孩布魯諾在經曆了爺爺的離世後與小文一樣陷入了迷茫

而在這部電影裡,小女孩小文顯然是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她不知道外婆去了哪裡,所以才在電影的前半段制造出來一個又一個問題,從而推動了電影故事的進展。當死亡教育就是真正面對一場葬禮,這便會是一次極其殘酷的、難以接受的教育過程(試想如果沒有三哥的出現,外婆的離世或許會成為小文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心理陰影)。反觀之三哥接受了良好的死亡教育麼?其實不然,他看似是在死亡中長大,他似乎已經了解死亡是什麼,但直到小文出現前,他卻又并沒有對死亡有除了老爸那該死的工作和逼自己做的爛透的工作以外的深刻認知。而在小文出現後,她對于已逝的外婆聲音的執念,才使三哥對死開始有了一些新的認知。

...
小文望向天上繁星,思念着外婆

影片中,四場喪事(不算開頭的一次),四種不同,三哥最終面對至親之死,才真正深刻體悟到死。第一場小女孩的葬禮,那是一段短暫的人生,那是一場遺憾與悲恸,是他第一次在殡儀這件事中感受到一些價值。第二場活人葬禮,老人看着衆人為自己而痛哭,親情在金錢面前的瓦解,老人對死已不避諱裡的凄涼與孤獨,使他再一次看到做殡儀的意義——當死者的親人都已對其毫無感情,殡儀師的仁心便是最後一份安慰。第三場,情敵被碾的不成人形,他将其複原,同時對殡儀這個職業有了敬畏之心。最後一場,三哥父親的葬禮,他将父親的骨灰随煙花送上天空,絢爛的煙花在黑夜綻放,火光映在衆人眼中,其中有生命的消逝更有死亡的洗禮。

...
雖然仍有表演痕迹,但是這樣的場景我好喜歡

種星星,皆因心中有念,若非心中之情,又怎會去想繁星點點皆是所念?殡儀師如果心中無念,又怎能種下千萬繁星?若心中無念,便不過是一場埋葬罷了。

殡儀需要仁,為一個死人折進去一個活人,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最受觸動的與殡儀相關的話。

人生除死,無大事。

人們說活着,是因為“活”是一個長久的狀态,但實際上,對于個體而言,“死”才是比“活”更長久的狀态。如何讓這更長久的狀态開始得更體面,更能給予短暫的“活”的狀态以紀念,是殡儀的意義之一。我們參加葬禮,是一場場送别,更是一次次啟程,啟程去理解死亡,去接受死亡,而到最後能夠有面對死亡的自覺。

三、懸浮在現實中,但誠心

中國的喪葬文化是極其豐富且值得深究的,從殡儀師的角度本可以展現出既普世又帶有中國特色的喪葬文化,但這部電影裡對于特殊性的描寫并不多,實在是一大遺憾。真實性需要細節,好的細節則需要不斷地在特殊性裡探索和歸納,籠統的描述并不足以支撐真實二字。加之戲劇性十足的故事内容,懸浮于現實之中,就是我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這部電影看似采用現實題材,實則隻是漂浮在現實中的一個彩色泡泡。親媽幾年都不見蹤影等小孩終于對一個地方有了歸屬感才如此巧合地出現的情節實在像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而誕生的橋段……不過,彩色泡泡也并不是罪,如果想迎合大衆口味,彩色泡泡是必須的,畢竟有多少人願意在本就不易的現實生活中還走進影院花錢去看那些真正的陰暗呢?

...
小文被舅舅舅媽抛棄

總體而言,我還是覺得這是一部有誠心的電影,至少演員的表演是有誠意的,劇本整體是有誠意的(至少能夠勉強自圓其說),導演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來講述,也是有誠意的。(當然說其有誠意不是為這部劇最終還是止于懸浮的明顯不足開脫,隻是覺得如果想要更好發展需要看到閃光之處)

我個人最受觸動的是三哥擡棺的一幕,我以為這幾個鏡頭才是最生動、最富有故事感的鏡頭。擡棺的鏡頭裡三哥額上暴出的青筋,臉上的表情,還有那“日落西山了,老爺子最後一天了,衆人幫忙了沒有……”的喊聲,都讓我一下回憶起十幾年我看着衆人擡棺,看着人們把祖父送進青山,山路泥濘,唢呐聲聲,送葬的隊伍很長,懵懂的我對于死仍是無知,但不知為何,那景象卻一直銘刻在我的心裡,成為了最後的念想。

...
很努力地截的圖

...
也很喜歡這一幕

最後,僅以此影評,獻給所有天上的星星和牽挂着星星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