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羅小黑2》前,憑借着第一部電影的好印象,加上無意間看到的影評和高分,完全沒有預料到這會是一部讓我在電影院裡如坐針氈的電影。

宏大場面遠超出情感儲備地一再上演,以至于角色臉上是意氣風發,我臉上隻有迷茫無措;漫長的兩個小時裡傳達的内容簡單至極,以至于大多數時間都在克制自己别總想着好無聊,但等到最後也沒有等到讓人驚豔的反轉和收尾。要說是爛片多少有點意氣用事,但要說是一部好的動畫電影……那還差得遠。

連這算不算一部電影,似乎都要斟酌再三。觀影途中不止一次地在想,叙事節奏好奇怪,一點都不像是電影。後來看豆瓣影評已經有朋友做了精準概括:"章節合訂本"(總有藍天)。仔細一想,好像是把幾集番劇不作剪輯地合成一部大電影。

許多打出五星的好評,落點一是作畫精美,二是人設時髦,三是反戰的所謂"中心思想"(甚至表現出來隻是羅小黑的一句話)。但這三個要素的結合是否就能成為一部合格的電影?這是很可疑的。我尤其困惑的是,從小時候到現在這充斥着"國漫崛起"呼聲的二十年裡,明明如今畫面已經到了十足精美的程度,為什麼還是講不出一個好的故事?而在故事都沒有講好的前提下去講一個宏大的道理,确實有它說服人的力度和可信度嗎?


最顯而易見的是叙事陷入了混亂。

其實電影的内容非常簡單:人類襲擊妖精,嫌疑人是無限;鹿野與羅小黑要找出真兇洗清無限的嫌疑;妖精尋找若木;無限阻止妖精與人類大戰。

電影分為兩條叙事線索,從着墨來看應分為主次雙線:主線是鹿野與羅小黑找出引戰真兇,次線是無限阻止人妖大戰。(甚至還應總結第三條叙事線,即妖精尋找若木,這一線索最終與無限的線索連在一起,銜接上卻不甚平順,以至于哪吒與無限的打鬥、無限孤身執行等情節都顯得略為突兀。)奇怪的是兩條主要的叙事線索直到最後也沒有形式上的交集,能聯系起來的隻有内在邏輯,也即主角(無限師徒)是在「阻止人類與妖精的戰争」。但連這個内核也被拆分得頗為混亂,最後執行的角色似乎是無限,執行的理由卻放在片末鹿野的回憶、羅小黑寥寥幾句話裡。叙事線和内在邏輯的拆分導緻了混亂和輕重不分,占據最多篇幅、理應為主線的是鹿野與羅小黑的調查,但最宏大的情節場景卻交給了次線裡前半部隐而不見的無限。

還有太多的情節,明明在開頭引起觀衆的興趣,卻完全沒有處理好對懸疑的解答、情節的延展。靈遙為什麼能僞裝成無限?哪吒對無限的限制僅僅隻是監視?池年對無限師徒的惡意緣起于什麼?跟随靈遙的手下都是誰,又為什麼?靈遙、人類集團、若木是怎麼聯系起來的?出現在影片裡的人類隻是背景闆嗎?如果除了無限的人類隻是背景闆,那麼怎麼解釋「人類與妖精的戰争一觸即發」的合理性?

在我提出這些問題時,朋友提供了一種可能。她解釋說,最後無限背着手在半空中擋導彈的一段,制作組可能是想幽默化地處理,才讓人類因為看到T恤上的字而将無限誤認為哪吒。我覺得這個解釋是合理的,但因此也恰恰說明了電影的節奏出現了問題。不單是這個包袱,影片裡若幹處冷幽默一閃而過,卻讓人感覺太過跳脫,既無法成為笑點,也無法銜接劇情。


關于戰争。

無限為什麼反對這場戰争?沒有着墨。鹿野的理由,刻畫方式相當奇特,竟然是戰争已被阻止後,在片尾插入一段漫長的回憶蒙太奇;但這場戰争的起因經過也并不清楚,僅僅保留了一般對于"戰争"的印象。相比之下羅小黑的刻畫反倒自然許多,由鹿野與小黑的分歧引入,但最後也僅僅落在幾句沒有發展後續的台詞上。反過來,反派或主戰派為什麼執着于發動戰争?同樣是通過靈遙和池年的幾句台詞,說明是為了防患未然就草草結束。

即便是前後兩部電影對比,也高下立判。第一部電影中,風息是因為人類破壞了自己和同類的家園,才要報複人類;而小黑是因為在與無限的旅程中達成了對人類的和解,師徒才會站在風息的反面阻止他。第二部電影放棄了前作更沉緩的叙事,卻讓故事的前因變得太政治,太宏觀,太模糊,人類與妖精的矛盾變成了一個空殼子。以至于在片末還需要插入一段鹿野因戰争而失去師友的回憶,馬後炮地去印證「反對戰争」主題對于具體人的合理性。

在這樣一個空殼子裡,真的表達了所謂的「反戰」立意嗎?

事實上早在番外漫畫《藍溪鎮》裡,創作者也隐隐在刻畫戰争與反戰的内容,但淺嘗辄止,是幾乎沒有融入主要劇情的片段,更多可能是通過倫理選擇的刻畫來完成漫畫主角的塑造:超然于人又施救于人的老君、經曆戰争仍保有善良的清凝。電影第二部幾乎采用了一樣的手法,集中地通過鹿野與小黑的分歧情節來刻畫:鹿野是經曆戰争慘痛、明白戰争無意義的受害者,小黑是超越種族立場、純潔向善的赤子。

戰争的意象完成了主要角色的塑造,但除此之外,創作者要傳達的真的是「反戰」的立意嗎?

首先從情節的時長是可以看出端倪的。賦予主角的使命明明是「阻止戰争」,但貫穿整部電影,描繪最多的恰恰是戰争、打鬥、大場面。仿佛不依靠這樣的"大場面",就無法鋪設宏大的主題,吸引最多的觀衆。除了襯托主要角色的武力強大、顯示耗時六年的制作精良,似乎看不見這些多而冗長的打鬥意在何處。

而在這些經費燃燒的場景裡,戰争卻缺失了痛感,無論死的是妖是人,都面目模糊。連唯一進行刻畫的鹿野,也隻有一段語焉不詳的回憶。襲擊流石會館中死去的人類與妖精、池年不費吹灰之力殺死的人,他們難道不是一片空白嗎?如果戰争的慘痛隻對作品的主要角色有意義,那麼除了塑造主要角色的成長曆程與形象,很難說還有其他作用,更遑論對整部作品的立意拔升。


進一步細說打鬥畫面。

《羅小黑2》從開場第一幕就是打鬥場景;最後飛機墜落、與靈遙決戰、哪吒與無限打鬥、無限執行,這些情節更是馬不停蹄,似乎令人激動萬分,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節奏的把控,反而讓電影整體變得太「平」。

這些打鬥戲馬上讓我想起另一部動畫電影《哪吒》,無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高潮的打鬥戲也與《羅小黑2》一樣看得十分疲累。但這種疲累又有輕微的差别。《哪吒》是高潮接高潮,明明情緒已經到頂了,但導演還想讓情緒繼續往上走而不停地刺激,對于觀衆情緒的渴求是永不能滿足的。而《羅小黑2》或許意不在煽動情緒,而是劇情信息太少、打鬥場景太多導緻了失衡。

這與羅小黑其他作品的處理是有矛盾的。在每集隻有五到十分鐘的動畫裡,即便每一集都填進打鬥劇情,隻要留下日常生活的氣口,觀衆就不至于感到疲勞。第一部電影的處理是平衡劇情與打鬥。第二部電影卻是在不減少甚至增加打鬥的情況下,減少了日常的比重,僅僅留下了哪吒與無限打遊戲、鹿野與小黑住酒店的短暫片段。

為什麼國漫電影熱衷于把打鬥場面鋪張到令人疲累的程度?看到一個影評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畫技既是電影的優點,同時也成為它的桎梏。為了顯示技巧的純熟,以畫面作為電影的優勢,就像動畫屆的"大片",「場面的鋪張」成為一種優選。為了磨畫面,打磨故事在取舍中隻能放在第二位。或許這樣的選擇也是有道理的,畫面的好是相對客觀的、可量化的,更能夠迎合動畫的受衆;而故事的好卻是因人而異的,或許能吸引更多普通觀衆,但總是有風險。

打鬥場面的大肆鋪張,卻落下了對人物角色的刻畫,使打鬥戲淪為一種對設定機制、畫面動作是否流暢的技術性探讨。在這些打戲裡,主要角色都是以輕描淡寫的姿态做不可能的事情,強大與武力被稱頌,軟弱、無能、恐懼都被抹去,角色從「人」化而為「神」。最突出的例子是無限:不同于第一部裡因憤怒而大吼風息、平淡之中也有人的情緒起伏,第二部這個人物幾乎找不到一絲裂縫,對于他的刻畫隻有無人能敵、無悲無喜。整部電影唯一一處讓我覺得觸動的,反倒是鹿野回憶中初見無限時單方面的拳打腳踢——弱小面對強大的無能為力,戰争遺孤的仇恨痛苦,人性與情感,才終于讓打鬥戲顯示出它本應有的魅力和張力。



在寫影評的同時我仍然很困惑。

朋友認為這是部很不錯的的電影,而且有這樣想法的人并不少,為什麼我們經曆的仿佛不是一樣的120分鐘?在我看來是影片最顯而易見的短闆——叙事,有人卻認為是中式留白的美感,這種叙事為什麼引發了完全相反的争議?說到底,羅小黑的電影在這個系列作品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定位,以及羅小黑完整的故事究竟在講什麼?

隻看過電影的我于是把動畫漫畫都補完了。在這個過程中,才逐漸感受到分歧從何而來。

簡而言之,作為普通觀衆、一輩子可能隻會在電影院裡看120分鐘電影(或加上第一部共220分鐘)的我,并不是《羅小黑戰記2》适合的受衆。隻有看過動畫、漫畫,甚至關注制作者在互聯網上零散公開的設定細節,喜歡這個IP的我,才是這部電影的理想觀衆。

更适合與《羅小黑戰記2》的定位作比較的,并不是宮崎駿、迪士尼等獨立動畫電影,而是「劇場版」。大部分「劇場版」是以動畫/漫畫為主軸的衍生作,可以提供一個與主線若即若離的番外篇(如柯南),也可以是将動畫/漫畫原内容高度濃縮的精制版(如排球)。《羅小黑2》更類似前者。

而《羅小黑2》之所以産生獨立動畫電影的錯覺,是因為第一部電影可以是這種定位。《羅小黑戰記1》叙述的是IP主線的開篇,整體無論是從故事本身,或是處理方式上,既可以自成一體,又可以作為前傳進行IP設定的補充。

例如在第一部中,小黑被風息奪取能力後,無限想找老君恢複,潘靖館長說:"如果老君能救,也不用寄情于借火岩了。"即使沒有接觸過動畫漫畫、不清楚老君與借火岩等淵源,這句話對于普通觀衆也足夠提供一個簡明的回答,即求諸其他角色也無法解決問題,隻能去找風息。因此對于普通觀衆和IP粉絲而言,第一部電影都不失為一部符合期待的作品。

但《羅小黑2》卻沒能再同時滿足這兩種期待。

不同于第一部電影的處理,《羅小黑2》的主要劇情需要借助漫畫來理解。關于靈遙防患未然、推動妖精與人類戰争的契機,有看法認為是源于漫畫第116話中,描繪三百年時間倏忽而過的一個分鏡——靈遙望着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這樣的伏筆,即便是看過原作的粉絲,也不一定能夠立刻反應過來。另外,在無限這一叙事副線中的主要配角如西木、池年等同樣來源于漫畫;池年對無限的忌憚應追溯到漫畫第126話;鹿野在靈遙戰中所使用的法寶、藥物來自漫畫第56話。

除了這些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内容,還有一些像彩蛋的小片段,卻也可能阻礙觀衆的理解,如雨笛館長說鸠老畫眉了,是因為這一部的黑色眉毛不同于漫畫和電影第一部的白色眉毛。此外官博與粉絲的互動中完善的設定,如池年師門、池年與大松的關系(否則很難說池年襲擊人類基地不算屠戮)、鹿野與徒弟、鹿野與無限、鹿野與晴岚,以及人物如天心、星月、昊天、空空、浩克、莽眼,在互動中完善的設定也正反映了電影中大量出場配角的塑造缺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恰恰是因為制作者并沒有将《羅小黑戰記2》定位為一部叙事完整獨立的電影,而是将它作為羅小黑IP的「一部分」。

它的首要任務是填充羅小黑IP裡缺失的宏大背景。這個背景并非番外漫畫《藍溪鎮》裡數百年前妖精間的故事恩怨,而是人類與妖精之間存在矛盾分歧、未來可能會有一戰的背景——即圍繞着本篇動畫的世界設定。而電影這種體裁,相較于5到10分鐘一集的動畫、連載漫畫,長時間、大場景、強情感、集中制作,無疑是創造宏大世界背景更适宜的載體。

為了渲染這個宏大的背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打鬥,超越故事闡述拔升至種族、戰争問題的政治描繪,主人公的倫理選擇,各色人物的輪番登場——這些本不是講述一個故事的前提,反而變成了電影的重頭戲。

是作為一部背景設定集,而非作為一部電影,也表達了制作團隊對于IP創造的野心。他們想做的不止是一部好的動畫電影,而是想打造一個具有高粉絲粘性的和長期生命力的動漫IP。

極其矛盾的是,在提升叙事的理解門檻、強調粉絲粘性和互動度的情況下,「羅小黑IP」這個由ACG愛好者創作的作品,大量吸引的仍然是ACG愛好者,仍限制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層内傳播。越是想将電影作為大IP的一部分,越将可能通過電影了解IP的普通觀衆拒之門外。

到底是一部講好故事的電影重要,還是一個完整豐滿的IP重要?我認為這正是《羅小黑戰記2》引發評價分歧的更深的原因。

在看完羅小黑全系列作品後,我最期待的仍然是5分鐘一集的動畫。恩怨情仇、宏大叙事,看來看去都不如圓滾滾的小貓伸懶腰,不如看小孩子的童年生活。如果評價漫畫和電影2裡看似深沉的設置,我仍會覺得像是小孩過家家一樣幼稚…要看纏綿悱恻的愛情,要看戰争與反戰,即便限制在ACG領域也有無數珠玉在前,放在所有文藝作品中更是佳作浩如煙海;不是說鋪墊這些背景不可以,但這些難道是羅小黑IP的優勢嗎?

不是吧。

鄉村,森林,星空,玩伴,慢悠悠的沉緩的生活,還有許多簡簡單單而又可能被遺失的美好事物,不是因為喜歡這些才會喜歡羅小黑的故事嗎?在對宏大叙事的迷戀裡,對簡單的堅持,或許才是最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