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是看完了。我不覺得電影有多少棱角,隻覺得膚淺和呆闆。 女權主義的“抗日神劇”。 蹭了個好的價值題材,但“抗日神劇”諸位喜歡嗎?

看之前,聽說是“女性主義”、“平權”主題的大作,一個朋友也給我發了一大段大段大段的影評,讓我覺得能這麼多感觸是不是電影很精彩,然後還先聽了插曲《What Was I Made For?》,這歌很喜歡,讓我覺得電影可能是有些深刻内容的,有了馬上看的沖動。是懷着尊敬和期待的心情去看的。
很失望,除了讓我感到幼稚和迷惑,還有有些生硬的突然插入式升華片段強行上價值,剩下的隻讓我感到無聊和浪費時間。

它立意題材是大的,形式創意是有趣的,但是成片劇情的結構和表達,是唯心主義和自我中心的,劇情的發展邏輯是被動的,節奏是小品化的,價值觀的塑造是片面和制式的,意識形态的呈現是刻闆灌輸(教條主義)的,所有動機與行為的反思、調整都是建立在“這樣的形勢很不對勁”上的,就連反奪權或者說平亂的指導思想居然也是“陰謀内讧”的(甚至策略是,通過情感迷惑勾引Ken們,使他們懈怠防備心,然後把淪陷芭比一個個偷出來洗腦回來,并在勾引Ken們上鈎之後,通過若即若離,令Ken們焦慮互相内鬥,達到停止他們“修憲”并奪回樂園的目的)。。
我是想問,這些演員很賣力的表演,但真的明白自己在演什麼嗎?劇情有什麼哲學造詣或者遠見啟發嗎?看完的感受就是這是一部發癫藝術,隻是表達了“我行我素我很酷”,除了發癫外,對“女性主義”或“平權”而言沒有實際意義。

這些話難聽嗎?但是我誠實的表達。願意聽嗎?還是我應該閉起嘴來虛僞地加入稱贊?
這部電影或許可以作為一種集體情緒發洩口,一份自我感動或自我安慰的沉溺片段,這個角度或許有其價值。但對于【平權】這個嚴肅的核心議題而言,相比于電影《芭比》時下熱辣的浮名,它的表達還遠遠不夠格,它的狂歡,也頂多被稱作一種時尚現象,而不是什麼進程或“貢獻”,也稱不上什麼能在青史留名的裡程碑式作品,熱鬧之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根基不穩,因為膚淺,因為沒有硬核價值。過譽了。
陶醉于自我同情和感動讓人心情舒緩,但帶來不了進步,也無法正面影響圈外人。沉迷膚淺而又呆闆,就是這樣。

本來我的觀後感隻想到幾個詞:膚淺、迷惑、浪費時間,不值得多費口沫。(并非一無是處,也有搞笑片段和有趣細節。但總體上爛片)。
寫這麼長一段反倒是我對輿論聲浪的反彈了,由觀影熱潮所引發的,不乏有影迷對差評的“委屈”控訴和對“Ken(男人)果然無情”的聲讨。頗感吊詭,不言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