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怪的夏天》,主角是一隻小豬妖,講的卻是孫大聖的故事;令人猜疑不定的雙重結局,恰恰是本作的文眼。

...

好動畫也需要解讀,就像好吃的餃子也需要沾醋。事先聲明,本文是作者為了下餃子自行調配的醋,醋的味道,和包餃子的邏輯沒有必然聯系。

《小妖怪的夏天》講了一隻打工仔小豬妖的故事,它的山大王老闆們為了吃唐僧肉去設置陷阱,給這些打工仔小妖們設下了一個又一個難以完成的目标;在被工頭熊妖狼妖連番折磨的過程中,小豬妖卻聽人說唐僧一行都是蓋世英雄,它的内心從打工仔的身份中遊離出來;在唐僧一行即将來到陷阱處的時候,他竟鬼使神差地想上去警告,在狼妖追殺中冒着生命危險沖向取經人。

不料遠處孫悟空卻高高跳起,一棒把小豬妖打倒,從他身體上輕輕越過,回應師傅說 ”管他說什麼,妖怪一幫子打死便可“

...

...

看到這裡,畫面變黑,主創名單出現,動畫似乎已經走到了結局。妖怪的陷阱對取經一行根本造成不了威脅,都不用孫悟空親自出手,妖怪們已經被八戒鏟除了。小豬妖付出生命代價送出的警告,竟然成了一個讓人淚水在眼眶打轉的 ”笑話“。

可是接下來鏡頭一轉,小豬妖坐了起來,原來孫悟空聽到了他的呼喊,也看到了追殺他的狼妖,把他打暈隻是為了穩住妖怪們好将他們一網打盡。不僅如此,孫大聖還給了一臉懵逼的小豬妖三根保命毫毛,說 ”以後用得着“。這便是第二個結局。

...

于是評論區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是 ”審核說“, 認為第一個結局才是真結局,但是過于黑暗,考慮難以過審,或者作為 “成人童話” 将悲劇刻畫成喜劇, 才會有第二個結局。另一種觀點,則更希望擁抱第二個結局,因為它令人感動,給人以希望。

真是太有趣了,一部 20分鐘長短的動畫,居然演繹出了《少年派奇幻漂流》一般的 “測不準效應”,觀衆自身的偏好決定了所相信的結局是哪一個;僅僅作為《中國奇譚》的第一個短片,就露出了神作的氣息!

但在我看來,本片的第二個結局就是真結局,沒有留白的空間。理由很簡單,因為叙事結構非常嚴謹清晰,所反映出來的創作邏輯是騙不了人的。動畫講述的就是一個在生産關系中被異化的勞動者(明線),從自發鬥争走向自覺鬥争(暗線)的故事。

我們先看動畫裡的 “倒數第四天”,妖怪大王為了吃唐僧肉打造陷阱,手下熊教頭要小妖們準備一千支秃箭。造箭的過程中,小豬妖發現秃箭射不遠,靈機一動拔了雕兄身上的羽毛,做了幾百支射得又遠又準的羽箭。

...

可在它洋洋得意介紹自己的發明之後,熊教頭卻憤怒地折斷了所有的箭,因為豬妖沒有按照熊教頭給出的技術方案去完成 KPI,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

...

這一段故事,我們需要提出兩個問題:
1. 為什麼小豬妖能發明羽箭,而熊教頭卻不會?
2. 為什麼羽箭明明更厲害,熊教頭卻要掰斷它們要求重做?

觀衆如何回答第一個問題,取決于自己的價值觀與經驗。而我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者,答案簡單明了:技術創新的根源是勞動實踐。所以羽箭的創新者是掌握實踐的小豬妖,而不是每天打牌畫餅、發号施令的熊教頭。恰如曆史進步是艱苦奮鬥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而不是養尊處優的帝王将相創造的。

那麼,一心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大王和工頭們,為何要阻礙小豬妖帶來的生産力進步呢?原因也很簡單,動畫中 “浪浪山” 的這個妖怪組織,是一個大王吃肉、将軍喝湯、教頭打牌、小妖幹活的階級社會。要維系這個生産關系的正常運轉,幹活的小妖們就不能有自己的主觀意志。

...

因為當小豬妖 “們” 今天有了提升生産力的 “創新” 意志,明天會不會有分一口唐僧肉的 “創新” 意志?後天會不會有結伴偷懶,要求喝到一口唐僧肉湯才砍柴的 “創新” 意志?最後會不會有給金箍棒當炮灰時,帶頭逃跑、甚至調轉槍頭的 “創新” 意志?

在被熊教頭掰箭 “教育” 後,小豬妖喪失了身為勞動者的主體性,這是它第一次感受到 “異化”。
按同樣的邏輯來看,在 “倒數第三天” 的故事裡,為了刷淨煮鍋裡的油脂,長了一身鬃毛的小豬妖被熊教頭當成了 “鋼絲球”,刷秃了全身。

...

這是它第二次感受到 “異化”;它不僅喪失了身為 “勞動者” 的主體性,也喪失了身為一名 “妖精” 的主體性,淪為了工具。

到了 “倒數第二天”,當小豬妖再次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意識到 “我們原來是妖怪” 之後,和它的好友雕兄一起通過吓唬和偷竊人類的柴火,湊齊了一千斤,完成了一個 ”不可能任務“。

可它用作惡也沒換到期待的嘉獎,好友雕兄卻因為偷看了陷阱,被狼妖抓走生死未蔔;而它們好不容易積累的一千斤柴,卻因為大王臨時改變主意要吃烤唐僧肉,而被狼妖付之一炬。

...

...

這時, 在失去身為 ”勞動者“ 與身為 ”妖精“ 的主體性之後,小豬妖連被異化為 ”工具“ 的價值也被否定,就像那堆幹柴,統治者腦中綻現的一個火花也可将之化作灰燼。

小豬妖的内心産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他作為山村小妖,無法用思考來理解這種變化,隻是一直處于越來越深的蒙蔽狀态。

于是故事來到了 ”倒數第一天“,小豬妖奉命去市集買完了烤唐僧肉所需要的鹽、花椒和孜然後,偷偷回了一趟家,看望他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們。

就像每一個去大城市打工,回家報喜不報憂的打工仔;和每一個小山村裡望子成龍的打工仔媽媽一樣,小豬妖和他媽媽之間發生了一場對話。對話裡不經意間,把妖怪大王統治浪浪山最重要的法寶請了出來:

...

...

這個法寶就是 ”成功學“。沒打過工的媽媽希望孩子 ”出妖頭地“,而打過工的孩子不敢讓媽媽擔心失望。正因如此,妖怪大王穩坐浪浪山上的寶座,一身盔甲被擦拭得金光锃亮,這就是 ”成功學“ 法寶的無上魔力。

隻不過連身為工具的價值都難以自保的小豬妖,身體裡免疫應激出現的抗體已經讓他對 ”成功學“ 不那麼感冒了:

...

”無趣“ 就對了。”無趣“ 是一名缺乏理論基礎的打工仔,對于 ”異化“ 處境質樸而又精準的形容。這是一名失去主體性而陷入懵逼的打工仔,從懵逼走向 ”自發“ 的第一步。

于是,明線故事 ”在階級生産關系中被異化的勞動者“ 講述完畢,動畫回歸到了暗線:”從自發鬥争走向自覺鬥争“。
小豬妖在執行捕捉唐僧的一系列 KPI 任務中,也得知了取經人的相關信息。在它偷竊農家柴火時,聽人說起了唐僧一行是蓋世英雄。随後又在買烤料的途中,從說書人口中聽說了取經人一行的英勇形象:

...

觀衆們都注意到了,小豬妖聽說書人的介紹時,對唐僧三個徒弟的想象都是人類,随後才得知他們其實原來都是妖怪。那麼問題來了,動畫為什麼要設計這一段,小豬妖把三個徒弟想象成了人呢?

這就是為了引出一個非常關鍵的論點:妖怪也能成為捉妖的英雄

...

我們設想一下這個邏輯,身為一名未成精的小豬妖,它想要擺脫自己被異化的打工仔身份,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1. 母親對他 ”出妖頭地“ 的成功學殷殷期盼?
2. 大小王、熊教頭、狼将軍都法力高強,比他厲害?

第一個障礙,在小豬妖被異化的過程中,已經破解了,所以他接下來才會對母親說出 ”無趣“ 二字,坦誠想要離開浪浪山。而第二個障礙,恰恰是可以依靠取經人來降妖而被打破的,在故事框架裡也不成為障礙。

所以真正的障礙在于,小豬妖本身,就是這個浪浪山妖怪體系中的一分子。它是有原罪的,原罪不僅僅是打劫樵夫隻為看腳底闆,更關鍵的原罪在于它既被這個生産關系所剝削,又依附于這個生産關系而生存。

正如現實中某些人幾十年如一日所宣傳的,當你三十歲之前喜歡孫大聖,是熱血;三十歲之後喜歡孫大聖,是 ”無腦“。因為孫大聖來的那天不僅要降妖伏魔,他還要根除這個滋生妖魔的體系;而依附于體系的 ”你“,就是金箍棒下第一個炮灰。

即便在 ”你“ 的理想主義中,取經人炫目猶如太陽,可這猛烈的陽光可是能灼燒妖怪的; ”你“ 不知道自己其實是飛向太陽的伊卡洛斯,手持的不過是蠟質翅膀:

...

這個邏輯,身處現實世界的觀衆們已經從小被教育到大,聽過了不知多少遍。主流輿論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複仇者聯盟》裡講過,《雷神4》裡再講;《蝙蝠俠》裡講過,《小醜》裡再講。

因此小豬妖沒有意識到的 ”第一個結局“,觀衆們絕大多數都意識到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觀衆對 ”審核改結局說“ 深信不疑的原因。

然而說書人卻告訴小豬妖,作為千年不遇的法師,唐僧手底下法力高強的捉妖徒弟,竟然本身就是妖怪!原來,妖怪也可以做英雄嗎?

...

出身妖怪也能成為捉妖英雄,說明什麼呢?

說明取經人想要除掉的,并不是妖怪本身,而是山大王們組織出來用于作惡的這套秩序。

正是這套大王吃肉、工頭喝湯、小妖們一天之内必須砍一千斤柴不然喂魚的生産關系,才造就了一切妖怪和一切人的戰争,才逼迫着砍不動柴的小妖們去打劫樵夫腳底闆,犯下原罪;不是嗎?

所以小豬妖一定不會被孫大聖打死,如果動畫的叙事邏輯真的和觀衆腦海中的幻聽一樣,”因颠覆體系而受害的首先是體系本身的受害者“,那麼創作者完全不必加入一段 ”小豬妖以為孫悟空是人,孫悟空竟然本是妖怪“ 的橋段。

因此當小豬妖從懵逼走向 ”無趣“, 從 “無趣”,走向不顧生命危險奔向取經人的 “自發沖動”,背後的邏輯并不是小豬妖想做追逐太陽的伊卡洛斯,他想做的是自己也能成為太陽,成為像孫悟空那樣妖怪出身,卻能擺脫 “浪浪山” 體系的一名英雄:

...

- 小豬妖保護的不是取經人,因為取經人實力強大,不需要他的保護。
- 小豬妖保護的是自己的主體性,而這種主體性沒有任何神仙皇帝能替他拯救。

所以片尾的第二結局,從創作邏輯來看絕不是硬塞,而是叙事鋪墊的水到渠成。小豬妖喊出 “小心陷阱” 之時,他已經通過 “自發鬥争” 拯救了自己的内心;再把這個拯救一棒敲碎,整個暗線叙事結構也随之崩塌了。

但我前面不是說,暗線是從 “自發鬥争” 走向 “自覺鬥争” 嗎? “自覺”又在哪裡呢?

這就必須得說第二個結局裡令人驚豔的地方,孫大聖并非僅僅是饒過了小豬妖一命,還送給了他三根毫毛:

...

三根毫毛是觀音送給孫悟空降妖伏魔的助力,代表了一種力量。而同樣的力量,被孫大聖又贈送給了小豬妖。故事格局一下子打開了,原來取經人的隊伍并非僅僅是 “他們曾經來過” 的遊俠,他們還是 “播種機” 嗎?

試問:有了三根毫毛的小豬妖,他的故事難道就此結束了嗎?

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時,大家就會意識到,創作者在這一幕前非常巧妙地添加的職員表,其實并不僅是與片頭相呼應的片尾,也可以是另一個故事的片頭!

...

小豬妖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呢!

再換個角度來看,取經路上的 “小豬妖”,隻有這一隻嗎?當他們相遇到一起時,小豬妖憶苦思甜講起了這段往事,這種 “回憶” 的視角,是不是更能讓人理解每一節的小标題為什麼是時間上的 “倒序” 了呢?

...

看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之所以《中國奇譚》第一集就如此令人驚豔,因為它把一個電影級别的完整邏輯框架,剪裁塞入了一個二十分鐘的動畫裡。

最後,再讨論動畫中的一個 “房間裡的大象”,這就是 “陷阱”。觀衆和小豬妖一直聽說有一個厲害的陷阱,連唐僧也能抓住。但是這個 “陷阱” 卻始終沒有出現。

熟悉影視作品叙事的朋友們應該想到了,當一個事物時刻被提起,但從沒被呈現時,我們其實一直在看着它,隻是沒被意識到罷了。

真正的 “陷阱” ,就是這個浪浪山的妖怪社會:
- 真正泥足深陷的,就是這隻小豬妖。
- “陷阱” 令獵物痛苦,讓獵物慢性死亡,恰如雙眼失去高光的小豬妖日益走向絕望般的麻木;
- “陷阱” 出口高不可攀,恰是由武力高強的熊教頭、狼将軍層層鑄就的;
- 而令豬妖落入阱底的,正是如引力一般的成功學教誨,和家人的期盼。

想要爬出陷阱唯一可借力的抓手,卻是那根很可能連自己一同敲碎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我們自己正是這隻在浪浪山陷阱裡苟延殘喘的小豬妖,當那根金箍棒伸到面前時,你會歡呼孫大聖的到來嗎?

時間有限,《鵝鵝鵝》的解析放在下一次。提前預告一下主題:《鵝鵝鵝》===《我鳥 我鳥 我鳥》,故事開頭鵝郎獨白說這天 “我消失了”,可最後消失的是三隻鵝,所以 “鵝” 是 “我” 的隐喻。這個動畫其實并不同于原著,原著是一個 “背叛” 的故事,而框架被拿過來,改成了一個 “壓迫” 的故事。

至于第三集 《林林》,預告片裡對白說 “咱們還沒出生,狼就被咱爹打光了”,“現在真的沒有狼了嗎?”,盲猜這是一個 “隻緣惡狼又重來” 所引發的故事。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