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路易十四》圍繞商貿、科學技術、思想文化三方面展開,講述十七世紀,中法兩國的友好往來。這段情誼,從一艘名為“安菲特力特号”正式開始。

當時,船上承載的,不僅僅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挑選的法國商品,還有領隊的玻璃業商人儒爾丹,外加六名國王的科學家,出航的名義為“文明交流”,當然,這隻是路易十四的借口,其目的,實為以此打開中國的市場。

可是路易十四,一個法國國王,一個在歐洲蒸蒸日上的霸權國家,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地進行航海行動呢?

影片中,梅謙立教授給出了答案:當時航海霸權在梵蒂岡教皇的主持下,被西班牙、葡萄牙瓜分。

法國作為信奉天主教的國家,自然也必須遵從教皇的旨意。但信仰敵不過利益的誘惑,有野心的路易十四,把自己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想要稱霸歐洲的路易十四,必須打開海外市場,攫取财富,為稱霸歐洲打下結實的經濟基礎。

但路易十四沒想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反倒穩居貿易順差的地位,瓷器、漆器、絲綢等等等等,成為路易十四的心頭好,也由此帶動了貴族們的中國風。此時國力強盛的中國,不是财庫緊缺的法國所能咬下的一塊肥肉。自然而然的,和平的對話,文明的交流,成為法國的唯一選擇。曆史再一次為我們證明:“落後就要挨打”的硬道理,隻有強盛的國力,才不會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成為他國的闆上肉。

而此時法國能與中國互通商貿,還得益于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的向往。作為清朝最負盛名的皇帝,康熙的一生似乎滿是傳奇。從天花中逃過一劫,因此成為儲君,十幾歲幹掉鳌拜掌握實權,熟讀子集經書,又熱衷研究天文數學醫學……妥妥的一名學霸。也因此,康熙接見了來自法國的教士科學家,讓他們成為自己的老師,甚至允許他們在京城建教堂,保持自己的信仰。西方的科學技術由此得以傳入中國,準确而言,是傳入中國的深宮,成為宮廷的專屬知識。西方的科學技術并未能在中國掀起波瀾,未能改變當時中國的科技落伍狀況,這估計也是原因之一吧。

與中國相反,當中國的儒學傳入法國時,卻風靡全法,甚至成為大思想家伏爾泰的思想源泉。儒學中的仁愛仁政、道德倫理,與伏爾泰所追求的理想的全人類幸福社會的構建核心相契合,而這種契合并非某種神奇的玄幻的心意相通,結合影片在商貿篇中,梅謙立教授所提到的點,再剖析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就不難理解為何伏爾泰對儒家的“仁政”推崇至極。

整體來說,《康熙與路易十四》是一部好的曆史紀錄片,美中不足的是篇幅稍短,在許多知識點上未能展開深入分析。不過能在電影院穿梭古今,看到許多有趣的曆史小知識,感受到文明互鑒的魅力,也不失為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