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酷兒電影”微信公衆号
最近馮小剛執導的第一部網劇《北轍南轅》播出了,豆瓣為4.7分,連及格的門都沒摸到。該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北京,豆瓣是這麼介紹的:該劇是一部都市女性群像劇,講述五個女性在攜手創立“北轍南轅”餐廳的過程中,收獲成長與愛情的故事。
坦白說馮小剛的這次翻車并不意外,甚至是必然,一方面以男性視角出發,拍女性題材或多或少會代入導演本人的主觀投射,有很大的局限性,本身就容易踩雷;最令人诟病的是5個女性角色人均都不差錢,人人都是貧嘴子,金句大師,聚到一起開餐廳就像玩兒一樣,也就是差評提到最多的劇情、人物懸浮。
但仔細一琢磨這風格幾乎和馮小剛早期的電影如出一轍,隻不過在階級差距愈發明顯的當今,馮小剛用插科打诨對抗生活的這一套已經明顯不合時宜了,顯而易見想在職業生涯晚期做一些新嘗試的他有些力有不逮,也進一步說明了曾經以“最大程度取悅觀 衆”為拍攝方針的馮小剛失靈了。
事實上,年過花甲的馮小剛本人比他拍的網劇更令人感興趣,從一個美工到對國産電影有一定影響力的導演的軌迹,确切地說是一個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在自身才華、加上長袖善舞還有時代背景的共同加持下獲得成功的樣本,可以說是時也命也。
一、起點
馮小剛于1978年入伍,在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任美術組學員,三年後任美術設計,随後進入劇組做美工,期間結識了當時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負責創作的鄭曉龍,在鄭曉龍的引薦下認識了對其整個導演生涯意義極其重大的一個人。
在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他的視野和觀察生活的角度被形容成是“指導拍攝賀歲片的綱領性文獻”,此人正是王朔。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甲方乙方》正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也正是此片真正讓馮小剛在影視界立住了腳。
馮小剛對王朔的敬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真他媽的孫子”,注意此處并不是罵人,而是一種發自内心的由衷贊美。面對王朔本人時更是不吝誇獎:
“實話告訴你吧,你也就那麼回事,不就是獨創了一種文風嗎?不就是别人寫書賣幾萬冊你寫能賣一兩百萬冊嗎?不要把你當成神,都是吃五谷雜糧長大的,餓兩天你也照樣沒神,就算你是海明威又怎麼了?你也不能工作起來就不注意休息!你以為你的身體是自己的嗎?我告訴你,不是!他是人民的!”
—摘自《我把青春獻給你》
這一番言論誰聽了能不心花怒放,可以說他把“人都喜歡聽好話的習性”發揮到了極緻,很難說馮小剛對王朔的崇拜之情裡沒有讨好的成分,[評論]不管怎麼說兩人的合作關系算是穩了。1989年經由王朔的邀約馮小剛參與了《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工作,也正是從此片開始,馮小剛完成了一個由美工到編劇,以至于後來到導演的身份轉變。
二、逆行
在成為票房靈藥之前,誰能料想到馮小剛曾經是行業内的“毒藥”,他和王朔成立的公司所拍攝的五部半影視作品,有兩部半遭禁,上級給出的理由大體上是“整體比較消極,缺乏正面的引導”。
就在馮小剛郁郁不得志的時候,轉機出現了。時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的韓三平找到他,為他指明了一個創作方向,也就是後來對國産電影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的賀歲片。馮小剛由此想到了王朔的《你不是一個俗人》這本小說,采取了其中“好夢一日遊”這一核心情節,也就是電影《甲方乙方》中葛優一行人“幫人圓夢”的劇情。1997年8月14日《甲方乙方》正式開拍,于12月20日在全國上映。此後幾年馮小剛相繼拍出《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片子,在那幾年票房稱霸。
顯然經曆了劇本接連被斃後,馮小剛逐漸掌握了上級、觀衆、市場之間微妙的平衡,至于身為導演的作者性在他看來沒那麼重要。他曾經說“拍電影其實是為了滿足不同人的低級趣味”,顯然當時的他也的确是這麼做的。
早期的“馮氏喜劇”有幾個非常明顯的标簽:王朔、葛優、幽默。王朔代表的是一種語言風格,以北京話為基礎,演變成一種嬉笑怒罵、插科打诨的說話方式;葛優則貫穿了馮小剛整個導演生涯的一半作品,“老實又蔫壞”的葛優和馮小剛作品的适配度極高,兩人的相識正是源于王朔的引薦;幽默就更不說了,有前兩個因素作為基礎,幽默自然不是難事。這三者從台詞、表演、劇情構成了“馮氏喜劇”的精華。
當年的馮小剛确實很聰明,找到了從一衆科班出身的導演中突出重圍的路:片子大多都是以平民化的視角出發,主角多是那種事業還不錯的男人,比如《一聲歎息》裡的作家梁亞洲、《手機》裡的主持人嚴守一,就是普通人努努力也能夠到的那種程度,着重去鋪陳他們這類人的困境,更容易讓人共情。
在《十三邀》接受許知遠的采訪時,馮小剛曾說“盡管早期拍的是商業片,但也沒有放棄一定的批判”,這點到不令人懷疑,《甲方乙方》中有對不同階層的諷刺,《一聲歎息》試圖探讨婚姻關系的話題,都說明了馮小剛想拍出的作品是不止于僅停留在供人娛樂的層面。
但顯然以商業為考量的出發點,批判的力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商業所消解。在馮小剛早期的作品裡,最有現實主義力作模樣的《一聲歎息》觸碰到了“婚外情”在當時還屬于比較禁忌的題材,男主角梁亞洲(張國立飾)被妻子(徐帆飾)發現出軌後,選擇回歸家庭,最後全身而退。
不是說這麼處理不可以,現實中也會有人做出相同的選擇,隻是從電影的藝術層面來說稍顯平庸,就好比向湖面重重扔了一顆石子,但最後的效果僅僅是泛起一點點的漣漪,多多少少會有些洩氣。
再加上當時其餘的導演大多都在拍文藝片,所以當時的電影人或多或少會看不上馮小剛的作品。除了《甲方乙方》達到8.4分,早期這些賀歲電影的評分多集中在7.5-7.9之間,可以稱得上是佳作,但距離經典還有一層窗戶紙。
在紀錄片《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裡,有這麼一個場景,電影工作會議專門針對馮小剛連續三年獲得票房冠軍的現象進行了讨論,其中一些導演對馮小剛的成績顯然是不屑的,面對同行或多或少的“擠兌”馮小剛仍然能和顔悅色,謙卑的姿态很難和後來時常怼人的“小鋼炮”聯系起來。
當時電影導演幾乎都講究科班出身,像被人熟悉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王小帥、婁烨等人都是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沒有專業背景的馮小剛形容自己是“生于小市民家庭,憑自己生砍殺出一條路”,深知自己沒有安穩靠山的馮小剛在取得成績時也不敢飄飄然,謹小慎微多方打點,多年後被人熟知的炮轟影評人和“垃圾觀衆”的言論更像是一種得勢後對早年看不起自己的聲音的反擊,不知馮小剛在回看最初的自己時會作何感想。
三、搖擺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正式開啟了國産電影的商業大片時代,緊接着陳凱歌于2005年推出了引發無數争議的《無極》,而此時靠賀歲片發家的馮小剛也已經位于“名導”的行列了,手握名望和票房,世俗層面的成功已經“圓滿”了,但時局告訴馮小剛想要向“大師”靠攏似乎不能僅僅囿于喜劇片了。
于是2006年馮小剛跟着這股商業大片潮拍了一部和從前截然不同風格的電影《夜宴》,離開了他擅長的喜劇領域,故事來源也不是他熟悉的京式生活,而是從經典劇目《哈姆雷特》取材,講述了一個由權利引發的宮廷悲劇,來個了徹頭徹尾的颠覆。
制作的各個方面都是頂級的,由袁和平監制,章子怡、葛優、周迅、吳彥祖主演,服裝造型由葉錦添設計,但最終評分隻有5.9,僅比差評最多的《私人訂制》高了0.1分。
以往馮小剛擅長的多是從小入手,以小見大,第一次拍攝古裝大片的他顯然缺少了宏大叙事的能力。《夜宴》裡時而現代時而像話劇的台詞,單薄的人物形象,較為幹癟的故事,導緻電影的形式大于内容,可以說這次野心滿滿的嘗試并不算成功。
但《夜宴》明顯是個分割線,從此片開始馮小剛的拍片模式明顯開始發生了轉變,時而是嚴肅題材,追求藝術深度,像《集結号》、《唐山大地震》、《1942》,時而是自己擅長的賀歲喜劇片,保證票房,有《非誠勿擾》系列、《私人訂制》,在兩者之間反複搖擺橫跳。
這背後不難窺見的是一個擰巴的馮小剛。在還處于電影是謀生手段的成名初期,馮小剛通過賀歲片讓自己立足,盡管遭受了一些非議,最重要的是取得了世俗層面的成功。既然外界又說我的作品太商業、不夠藝術,我就證明我也能拍藝術片,但同時又放不下票房,所以會在喜劇和非喜劇之間來回切換。
馮小剛的擰巴讓他做不到像王晶一樣把電影完完全全當成商品,隻顧牟利,不顧品質,也做不到如姜文般對電影純粹的熱愛,可以豁得出一切,轉型時期的他試圖證明自己可以在口碑、票房、藝術同時兼得。
他把這歸于性格和出身的原因,沒有電影世家的背景或官宦子弟的出身,骨子裡缺乏安全感又對成功極度渴望,做事習慣于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所以他的“任性”來的很晚。
《我不是潘金蓮》可以看成是馮小剛徹底放下包袱,随性而為拍電影的開端,講了一個有一定冒犯性的故事,還力排衆議地将電影的構圖改成了圓形,似乎終于将身為導演的作者性完完全全地握在了自己的手裡,但口碑和票房已經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2019年上映的愛情故事《隻有芸知道》也隻是做到了感動了自己,在觀衆眼裡卻乏善可陳。
面對剛剛過億的票房,馮小剛在微博裡如是說道,“看着團隊搞出的這個一億的大紅海報,不禁感慨,英雄老矣。但仍懷感激,這一億票乃是250萬觀衆所賜,老夫這廂有禮了。”和當年意氣風發、稱霸票房的馮導截然不同。
縱觀馮小剛的整個電影生涯,其實是一個人從蟄伏期的隐忍,到功成名就的跋扈,再到和現實和解的過程,隐忍在于沒有站穩腳跟時的低頭和退讓,跋扈則是取得成績後的揚眉吐氣。
至于和解裡有跟不上時代的窘迫、有對自身局限性的接納,更有一種對自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的無奈和留戀。
不知2021年的馮小剛如果看見觀衆對《北轍南轅》的批評,耳邊會不會想起電影《甲方乙方》結尾處葛優的旁白:“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