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日記08
電影節間隙抽空來看院線新片,進場工作人員檢完票說了一句:“院線片就來了這麼點人”。這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電影,和朋友聊起過關于父母的教育問題,年少時我們沒有太多話語權,成年了又不願再提起,理智的讨論聽起來總像是在指責,怕父母難以接受,也怕在回憶裡深陷太久。成長教育是個沒有正确答案的命題,不管過程如何,我們都已經長大了。
海報上的男孩颔首低眉,紅色的幕布讓我想起楊德昌《一一》的經典海報(但我并沒有看過)。
觀影過程中,一直在猜測去世的是哥哥還是弟弟?看過《陽光普照》,一直保持優秀也是一種壓力。 成長的過程裡, 男孩有傑感受到的善意太少,他一直在說“對不起”,對爸爸道歉,對弟弟道歉,對無能為力的自己道歉。他在日記裡逐字逐句的寫自己的生活,他拿着木偶和自己對話,多可憐的小男孩,讨厭小孩如我,也對小男孩産生了同情和憐愛。 試問哪個中國小孩沒在日記裡寫過“我今天過得很不開心”呢。
過去和現實兩條故事線交錯,因為一句“我不是重要的人”,劇情才有了重合,成年的男孩已經成為高中教師,在幻想裡,他義正言辭地指責對校園霸淩無所作為的校長,現實裡,他隻是點點頭答應自己回去排查可能的學生名單。這點很像最近看的《不夠善良的我們》,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隻能在幻想中和與現實和解。
叙事上的巧思讓這個故事更加深刻,謎底在後半段被揭開,故事換了講述者,觀者才恍然大悟。哥哥實現了男孩沒能完成的夢想,做一個關心他人的教師。父親的話很可怕“你不是天才,我也不是教育家,我隻知道這一種教育方法,天才都是逼出來的”。原生家庭的痛苦是惡性循環,父親應該也在高壓教育下成長起來,成為最精英的小部分人,于是把同樣的痛苦轉移到孩子身上。因此長大後的弟弟才不願組建家庭(此處譴責男主自己沒做好準備但婚後為不做保護措施的性行為),當初弟弟喜歡上女孩的原因竟然是她跟死去的哥哥一樣都喜歡和玩偶說話。
電影全程沒有配樂,隻有鋼琴做為原聲的點綴。劇名的英文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記憶随時間消散,故人的面容會模糊,痛苦依然鮮活,無法釋懷的弟弟失去愛的能力,抱着日記痛苦的瞬間被回憶擊中。 想來想去内地也隻有一部《狗十三》能相提并論,希望能多看到類似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