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o是不折不扣的摩登族,60年代英國摩登文化場景的重要參與者與締造者。本片上映正值70 年代末朋克浪潮帶起的 mod revival之際,以臭名昭著的摩登族與搖滾客在布萊頓海邊度假區的一系列武力沖突為主題,再現那些經典摩登元素:軍風派克大衣下的修身意大利西裝與尖頭皮鞋,安裝多到瘋狂的照燈和鏡子的scooter腳踏車,安非他命與節奏藍調中的放縱舞步和不眠夜晚。
摩登族是工薪階層,沖突結束後還要回去上班,但Jimmy陶醉其中走不出來,最終失去一切:家人,朋友,工作,腳踏車,以及對摩登偶像的英雄式幻想,然後在the who 十分應景的歌聲中,“我受夠了一切”,沖下懸崖。(the who是搖滾歌劇的創始人,第一個開始用專輯來做完整的叙事,拍電影,然後才有pink Floyd的 the wall)情節設置和人物塑造都很好地展現出亞文化青年中精神困惑和空虛。
當然摩登族不止這些,電影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對mod是一個打砸搶的流氓群體的刻闆印象—正如媒體報道中大肆渲染的那樣。Mod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種代表60年代英格蘭工人階級青年國民的思潮——在1961-1964還是小衆亞文化,到1965—1966“搖擺倫敦”時期就很主流了——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和搖滾客對立的幫派。通過時尚,音樂,生活方式的選擇,工薪階層有意識地反叛戰後落魄帝國沉悶的氛圍,mod—摩登—現代,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态度,是青年對工業革命污染與戰争破壞後的國土廢墟的審美改造,他們崇尚青春勝于階級,珍視閑暇而非工作。随着1964年的英倫入侵—音樂界有披頭士,時尚界有Mary Quant和卡納比大街——這種精神被帶向全世界。這是真正的摩登。
“生活可以像藝術品一樣活着。”——奧斯卡·王爾德
“摩登族跟泰迪男孩、搖滾客不同,他們一般踏實地從事穩定工作。這類工作對他們的打扮、着裝、“整體氣質”與時間都有嚴格的要求,所以他們更珍視周末。他們生活在商業日程表的縫隙(例如銀行假日、周末活動、通宵達旦)和零碎的自由時間裡,也正是這些自由時間使工作有意義。在這些閑暇時間裡(有時候隻能通過安非他命艱難地延長),他們有真正的"工作"要做:擦亮速可達摩托、買唱片、熨平或改小褲子、從洗衣店取回褲子,以及洗頭并吹幹頭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
摩登族 Mods 不隻是一個青年幫派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關于華麗搖滾、朋克風格的一些背景知識補充(更多細節還有待考證)
華麗搖滾是70年代将純粹的“魅力——glamour”融入表演的搖滾樂, Bryan Ferry 和 Roxy Music, David Bowie, Rod Stewart, Marc Bolan, Elton John 是著名的 ...
“我們不是亞文化或者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就是主流文化。”
很早就愛聽地下絲絨,無論是安魂曲般的《Sunday Morning》《I will be your mirror》,淡淡憂郁的《Pale Blue Eyes》《Jesus》,還是噪音實驗的《Venus in Furs》《I' ...
她的嗓音來自靈魂深處
詹尼斯是我心中最特别的女歌者。她的嗓音來自靈魂深處,超越她的時代,種族和性别。她渴望成功,又浸泡在悲傷中,用盡氣力地去經曆,表達,追逐,用酒精和藥物燃燒着生命,才能有這般石破天驚的表現力。她的穿着打扮像一個飽經風霜的嬉皮士媽媽,但她 ...
朋克不是叛逆,而是拒絕秩序。
拖了很久終于看掉 ,Christie 這個角色好有魅力,dirty and chaos中的一股清流,與Steven jones的吉他彈唱戀愛橋段好romantic!前幾天剛看完joker 2 , 其實joker 1的價值内核挺類似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