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結構天然地存在着限制性,從事物作為被攝者而固定的那一刻起,事物就從原本無方向性、無視角性的真實環境中所剝離了,變成了有方向、有視角,并且是景深、色比、曝光确定的一個平面——影像在降維地毀壞事物多姿的模樣,這也是影像天然的缺陷,影像是克制的,不得不克制的。而《陽光燦爛的日子》卻反過來利用這種限制,用叙述建構角色與觀賞者的橋梁,把叙述作介質去肆無忌憚地引導回憶,并以叙述的詭計來欺騙觀賞者。其中主導影像的,不再是被攝者的客觀存在,而是攝者的主觀意識。
在這種主觀性中,我們“夢裡不知身是客,半晌貪歡”,成為了觀摩夢境、卻不識夢境的人,成為了由夢境構成的“我們”。影像的記錄雖是通過設備進行的物理再現,但也是拍攝者主觀選擇的結果,影片内涵的創造性賦予了影像豐富的質感。這種變化的發生,根源自影片不僅自主地激發着創作的主觀性,也在積極地調動着觀賞的主觀性,實現視覺汪洋下集體潛意識的湧動,用個例去隐喻集群,用片面去象征整體,挑動人們的感動。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電影主題和主觀情感相交融,人物的運動和事件的發生也都建立在作者性的隐喻上,通過影像下隐藏的細膩而澎湃的情感流動來構成核心價值。
《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具有的情緒共鳴源自其主觀叙述的形式。影片以意識流和虛實結合的形式去解構文革,用軍隊大院裡一幫孩子的視角來看見那一個時代的“擁有卻遺失”、“得到卻失去”。交織過去和現在,模糊回憶和真實,這種叙述是自然而舒暢的,它脫離那個時代苦難的表征,而是聚焦于内心的壓抑和放飛。導演高瓦數聚光燈的運用和高調攝影的設置,讓鏡頭下人物總是渾身是汗、精力旺盛,更增強了電影的情感表達和藝術感染。在特殊的叙述引導下,觀賞者漸漸被角色所同化;在燦爛的布光設計下,觀賞者漸漸沉入夢境中。觀賞者也仿佛成為了軍隊大院的一個孩子,叛逆、單純、敏感、直覺、有勁、迷茫……在浩蕩的青春裡橫沖直撞,卻一事無成、錯漏百出,被一次又一次地踹回水中。在這種共鳴儀式下,主體與客體之間發出叙述的外在性被破壞了,觀賞者得以深入叙述中,成為影像主觀性的一種憑證、一種象征。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主觀性成就了其豐富性。看似影片相對犧牲了真實客觀性的無限細節,但影片的想象主觀性反而給了它更豐富的可能。馬小軍與米蘭的相見、相識和想象中的相熟、相知,代表了事物存在的對立面,也是對青春無色的歌頌。想象的多維性和可解讀性,消磨了現實非黑即白的殘酷,對神聖權威進行了祛魅,再現了韶華的喧嘩與騷動、激情與夢幻。
這是一部有精氣神、有獨特氣質的影片,是主觀的産物、夢幻的誕子、想象的化身。雖然影像介質上主觀的限制,取消了現象的無界性,讓影片淪為了真實的一個投影。但也正是創作上不可遏制的主觀性的激流,讓這部影片有了如此與衆不同的活力和動感。青春的泡影雖然虛幻,但也正是這些直覺的想象構成了我們,成為了我們。熱愛電影的我們,也是沉醉于幻夢、由夢境構成的“我們”。
夢境構成的我們——淺論《陽光燦爛的日子》影像叙述的主觀性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John Doe行為批判(中英)
這篇影評始于一個問題,由于這個問題,我最終寫下了這篇文字。因為這個問題是英文的,所以我的回答也是英文的,但為了方便閱讀,我最後附上了中文版。以下是這個問題和我的回答: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killer, ...
【電影之外】心靈壁壘與理解拯救
影片《EVA Air/真心為你》中提出的“心靈壁壘”的概念,在意識層面上論述了個體差異的絕對性。人與人之間,因為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觀念、性情、想法也難免出現差異。個體間客觀存在的物質隔離,使得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在某時某刻完全知曉另一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論《紅毯先生》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
《紅毯先生》是一隻在批判現實主義荒原上奔竄的狟豬,因為周身芒刺所以遭人憚慴,因為隻影孤形所以希冀認可,一面渴望親密,一面又拒絕接觸,這是一隻迫不得已才特立獨行的豬,也是一隻自作自受才特立獨行的豬。衆所周知,社會是道德與法律交織成的關 ...
理想與現實的殘酷交響
青春太殘酷了,我們過早地擁有飽滿的熱情,世事卻很快來将我們擊倒。所謂“理想”隻是高懸于“現實”之上的一塊巨大而虛無的空白,人們卻喜稱是“天空”。青春太脆弱了,管你氣宇軒昂還是天賦異禀,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我們都一樣要長大、成熟,然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