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有一句最為人熟知的話: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貝多芬是《名人傳》三個人中最能夠引起共鳴的,貝多芬不像米開朗基羅在中産家庭,托爾斯泰身處貴族,貝多芬出身貧寒。 羅曼·羅蘭評價貝多芬說“貝多芬并沒有享受過歡樂,但是他把偉大的歡樂奉獻給所有人”。從這句話中,羅曼·羅蘭不僅凸顯出了貝多芬苦難的經曆,還将他高尚的靈魂樹立起來,成為了人類的豐碑。羅曼·羅蘭認為,貝多芬的一生是極其悲慘的,但是他始終相信,他可以通過音樂,将歡樂帶給其他人。而正是因為貝多芬的這種高尚的品德,才使得羅曼·羅蘭為其樹碑立傳,成為人們膜拜和學習的榜樣。
當然 《複制貝多芬》 這部電影情節多為虛構,但也隻是虛構了一個女抄寫員安娜·霍茲(戴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 飾) !貝多芬基本是真實的!但我甯願相信這是對安娜與貝多芬的柏拉圖式的愛深刻地描繪!因為這是貝多芬悲慘人生裡面最缺乏的東西!
安娜是不朽愛人的理想化形象,由于她所刻畫的才華橫溢和藝術深度,她完全有資格成為他虛構的靈魂伴侶。可惜并不是,剛剛看完的時候我還去百度一下安娜,想知道她的藝術成就與結局,然而并無其人,稍微歎息了一下。
盡管貝多芬命運多舛,但卻從不向命運屈服。在《貝多芬傳》中,貝多芬的人生經曆坎坷,二十多歲的時候,耳朵失聰,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繼續愛好的音樂事業。在這種絕望的環境下,貝多芬并沒有放棄,也沒有因此而消沉,他大聲說“我要歌頌歡樂”。因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歡樂頌》。其實一切樂器都無法傳遞貝多芬聖潔的心靈,所以真正感動人們的,不是他的音樂,而是高尚的靈魂。貝多芬說“人們最終都要得到快樂”的時候 其實真是“以痛苦來換取快樂”啊!
實事求是說埃德·哈裡斯在演繹貝多芬的激情、氣質和音樂天才方面做得還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埃德·哈裡斯不僅僅是演員、導演,同時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戲劇藝術家。他的父親是一位音樂家,在他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小合唱團弗雷德·沃林的《賓夕法尼亞人》中演唱。因此,埃德·哈裡斯是在音樂家(起碼是有音樂細胞家庭)的陪伴下長大的。
但是黛安·克魯格可以隻負責端莊、高貴、迷人、性感即可,就像《特洛伊》的海倫王妃一樣傾國傾城。但是海倫王妃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女!是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後,16歲貌美如花的海倫來到斯巴達嫁給了大她許多的墨涅拉俄斯。在斯巴達與特洛伊的和談宴會上,與特洛伊的小王子帕裡斯一見鐘情,一同逃出斯巴達後引發了震古爍今的曆時10年的跨海戰争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當時我的想法就是到底誰能演繹這個世界第一美女?畢竟作者荷馬稱為“降臨到地球上的最美生靈” 啊! 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德國演員黛安·克魯格憑借其優雅的氣質和天生美豔的外表戰勝了無數競争者,成為海倫當仁不讓的扮演者 。當惹人憐愛的海倫王後出場時,起碼我是被驚豔到了:精緻帶着野性,任誰能不怦然心動? 我覺得煙熏妝泡面頭反而凸顯了她這種日耳曼美人的古裝魅力。
不過她的德國老鄉導演依然讓她增重了15磅,好像。看着《複制貝多芬》裡的她這麼苗條不好嗎?這應該是目前最美的一版海倫了,畢竟不用看海倫的演技,隻是英雄們的戲碼。
《複制貝多芬》時的黛安·克魯格剛剛30歲,也算是女人最美好的時光了: 走過了青春年少的浪漫,也過了如花似玉的季節, 猶如一束盛極的牡丹,芬芳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失大氣, 成熟着,自信着,美麗着,幸福着……
當然了,我認為将《複制貝多芬》推向高潮的便是《第九号交響曲》的公演片段。
公演前,貝多芬因侄子卡爾的缺席而十分失落,他郁郁寡歡地對安娜說:“大家都以為我活在一片死寂之中,不對,我腦海裡随時充滿了音樂,永遠靜不下來,我隻有把它寫下來才能疏解。上帝使我中了音樂的邪,然而他卻把我弄聾了。他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我的音樂,卻拒我于門外,他慈悲嗎?他能算朋友嗎?
悲傷而委屈!
但随着《第九号交響曲》的演奏,時而舒緩時而高昂的音調,不僅是貝多芬可以脫離安娜的提示而流暢地指揮,連安娜也逐漸沉浸在音樂中,她享受着,就像被愛包圍一般。每一位演奏者、在場的觀衆也已經被音樂的節奏深深吸引,尤其那段一直倍受質疑的合唱将整段音樂推向高潮時,仿佛人的靈魂也跟着升華了。
在音樂的結尾處,大家緩了一會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此時的貝多芬已經被汗水浸透,仍停留在音樂的時空裡未緩過神來,直到安娜上台提醒他,他才聽到那陣持續不斷的掌聲并緻謝。在場的人都流淚了,包括遲來的卡爾。
正是 《第九号交響曲》公演那一段使這部影片升華至四星。
至于劇本本身的漏洞當然比比皆是了,不過埃德·哈裡斯的精湛演繹、公演片段的流暢、黛安·克魯格的顔值……我覺得得到了音樂的饕餮大餐。
這部電影最初是按照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Hopkins)為路德維希·範·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的角色而寫的。想一想也應該是各領風騷或者旗鼓相當不分伯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