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但是還有書籍》老粉&鐵粉,前兩季均“何時上線,何時追平,即時發朋友圈”。

暌違數年的第三季,在毫未留意的情況下上線了。
留意回來時已經更了三集,追完,果然,不負我望!



甚至認為,前兩集對題目的剖解,在整個系列中都算頂優秀的——
因為挖掘出了“但是”的力量。

人生剛剛開始,卻驟然失去光明——但是,你讀到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幾乎失明狀态時,口述寫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作為一名家政女工,囿于蠅營狗苟的生活和有偏見的世俗觀念——但是,你沒放棄從小便渴求的閱讀習慣,在被書籍感染的某一瞬間,拿起了筆,寫下自己的故事。

同鄉好友是前兩季導演之一,她當時在我的自來水朋友圈下面評論了一句:書迷會和書迷相遇,cheers!
我相信一定會有人在看到以下片段時也能get到個中妙趣處和潸然處。
酒鬼如我,陳英老師簡直演我日常;


周雲蓬精神上與杜甫的跨時空交流;

以及林白與母親之間的疏離與牽絆;《我是範雨素》帶熱皮村文學小組,與這兩年許多快遞小哥、家政工書寫精彩非虛構作品的現象之間,隐隐的關聯……
作為書迷,近幾年是幸運的,有很多讓書回歸視野的視聽作品。
《一本好書》,第二季最後期絕響後,暫停了“上新”。
《我在島嶼讀書》,由當代大家驚豔亮相後,至第二第三季,于我而言,觀感上會有文學圈裡的精英階級圈地自萌之感。
同是到了第三季的《但是還有讀書》,還是能看到多元的圈層,會有文藝格調中卻也不失灑脫、莽撞的特點。
也許是個人喜好和取向問題——記得某屆北影節,看了一場高分老電影《資産階級的審慎魅力》,放映結束,和友人聊觀感,想了半天,我說,“可能我這個人就是比較能被‘無産階級的草莽魅力’共情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