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落後,而是擰巴,非常擰巴。
一個常識:張藝謀的《滿江紅》是明顯帶着後人的、曆史的、當代人的視角拍的電影,不是曆史劇。
要從瑤琴這個角色的經曆說起。她的父母族人都死于金人之手,而張大給了她幾年好日子,所以,她參與這次行動的動機,一個是報仇,一個是報恩。而張大最初沒有讓她參與行動,她卻自己行動,顯然她不是個雌伏深閨的順服女流,而是有主見有謀略的巾帼英雄,從她的意識來看,有可能出身還不低。從這點看來,這個角色的底色是不落後的。
從古到今,女子當然會有家國情懷,而“國族”這一現代意識可能對于個體來說過于抽象,與其說國族,不如說家仇。在宋金的沖突中間,尤其是,如果瑤琴的家族非平頭百姓,而是有一定地位的階層,那麼對她來說,大宋之臣的意識和家族的意識應該是統一的,國仇與家恨也是一緻的。
但為什麼說擰巴呢?
問題不出在瑤琴身上,出在張大身上,或者說,是劇本的問題。
1.瑤琴被金人使者召去侍奉,事後卻對張大說“我和金人沒發生那事”。這簡直是“心許家國身許卿,不負家國不負卿”。一個從事類似間諜工作的歌女,犧牲身體去争去情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想得到什麼必然要有所犧牲,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如果張大嫌棄,即使在營帳中不發生什麼也會心生猜忌。即使她跟金人聊了一夜風花雪月,因為她抛頭露面了,也算是“以色事人”,即使不失身,對張大的實際區别也不大了。如果張大介意,那這就是個類似羊脂球的傳統故事。除非更先鋒一些,張大不拘小節,“知曉她是為了大義,她過去的事不嫌棄,現在的事也不嫌棄,畢竟現在做的是大事”。“不露三點”“吻戲”這種界限完全是現代審核中的界限。作為影視圈前從業者,或多或少了解,很多設定就是規避審核的結果。但也不能說完全是因為審核,畢竟“猶抱琵琶半遮面”也是常用的表現手法。把“妖豔的蕩婦”和“貞潔烈女”兩個特點融合在一個人身上,這也是吸引部分觀衆的爽點之一。
2.當孫均做戲要讓士兵侮辱瑤琴的時候,張大喊:“你殺了她,别糟蹋她。”這樣的台詞,坐實了“她是我的私人物品”“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種觀念。這樣的劇情,并不必非要這樣處理。張大的台詞完全可以是“别動他,沖我來”,或者,像劉邦的“安能分我一杯羹”一樣,說:“她就一個賤人,我早就玩膩了。你拿她威脅我?還是把她分給兄弟們吧!”——這可能反而可以救她。
可是偏偏,用了最糟糕的處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