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頗受好評的電影《失控玩家》中,一個名叫Guy的NPC(非玩家角色)覺醒了。他在遊戲中遇到自己的夢中情人,為讨其芳心,從此不再甘願做順從的NPC,開始反抗遊戲世界的規則。具有人工智能思維的NPC,開始提出“我們的命是命”,對遊戲玩家的“想打就打”行為表示反抗,并以罷工作為手段。現實中盜取别人代碼的資本家惡有惡報,遭到玩家的抵制。男女主角為覺醒的NPC建構了一個人工智能烏托邦,玩家和NPC在那裡和諧相處。

這算是一個Happy ending嗎?也許在編劇和導演眼裡,這是一個對平權世界的構想,尤其是在借Guy的好朋友巴迪之口,大聲喊出“我們的命也是命”的時候,這種意圖十分明顯。注:“我們的命也是命”口号,緻敬BLM(Black lives Matter,翻譯為“黑人的命是命”)。

但是,即使男女主建構了一個人工智能的命也是命的賽博世界,這個世界又能維持多久呢?如我們所見,男女主角所建構的賽博世界依然是商業性質的遊戲,盡管和“一語不合就打NPC”的遊戲不同,這個遊戲是充滿愛與和諧的,但遊戲依然由現實世界的玩家所供養,它自身并不存于生産和分配機制,而是依附于另一個群體而存在。如果說宣洩暴力的遊戲中NPC的功能為挨打,那麼這個新遊戲中的NPC,則負責“被觀看”,兩種功能,為玩家提供的都是情緒服務,說到底,NPC的從屬地位并未改變。因此,它宣稱的所有自由,依然是不徹底的自由。

電影結局處的男女主角,愛着遊戲中的人工智能角色,希望他們或她們幸福快樂,玩家們亦驚訝于NPC也有情感,願意去探索這個新領域。但如果今後,玩家們失去了對這款遊戲的好奇心,男女主角亦改變了“為愛建設遊戲”的初心,開始追求商業利益,如果玩家想要可以打NPC宣洩的遊戲,他們會轉變嗎?

一些玩家之所以喜歡在遊戲世界中毆打NPC,并非因為NPC不會痛,而是因為這樣做不需要負法律責任。在現實中,毆打他人、破壞公共設施都要負法律責任,要負法律責任。而遊戲,為這種欲望提供了合法出口。為什麼人會有破壞的欲望呢?原因,或許與現實生活中的權力差有關,不敢面怼自己刁鑽的上司或者奇葩同事,甚至家裡的丈母娘,隻好在遊戲中尋找補充。打NPC,而不是打現實中的沙袋,原因正是NPC更像人,如果NPC會痛,可能會給愛好毆打的玩家提供更大的樂趣。不可否認,還有一些遊戲不是這樣的,它具有溫馨風格,遊戲中的玩家和NPC是彼此相愛的,同樣滿足另一些玩家的心裡需要。但對于“人工智能命也是命”的支持者來說,僅僅攤開傷口表示自己厭倦了被玩家打,是不夠的,因為隻要現實中沒有一條法律規定禁止在遊戲中毆打NPC,沒有人因為在遊戲中打了具有痛覺的NPC而付出代價,那麼隻要有玩家想打,總會有遊戲商提供可以打的N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