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衆文化領域,不說人話,不接地氣,不面對現實,全心全意媚俗媚上,這樣的話,無論搞光偉正,還是搞政治正确;無論在東海西海,還是古今中外;恐怕都不成,觀衆不會買賬。這幾年,大部分的美劇,一味玩少數、邊緣、性别這些身份政治,僵化到了無聊無趣的地步。也真是看不下去。

但事情總在變化。君不見,這邊已經為民營經濟撐腰鼓勁了,那邊白宮換了主人,躲過一槍的懂王加火星人馬斯克兩人組帶領着MG小将們一頓操作猛如虎。全世界目瞪口呆之下,白左主導的影視圈似乎被刺激得似乎有了點生氣。

我是在這個背景下看《白宮殺人事件》的。看完後快樂之餘,還有些意猶未盡。不由得想:劇集是好看的,可是沒有現實的韓國總統的戒嚴、澤連斯基在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的公開争吵、白宮群英拉大西洋主編群聊打擊也門胡塞武裝神奇。要說不可思議,現實比想象更不可思議。

《白宮殺人事件》制作水準在線:情節緊張,對白利落,故事不斷生發、推進、翻轉,人物個性鮮明,剪輯明快,配樂熨帖。特别是故事設定噱頭十足:白宮、殺人案件。就是看角色們在白宮裡轉悠,經過那些著名的大廳、辦公室,看到各位美國總統的畫像、雕塑,華美的家具、地毯、瓷器,都讓喜歡美國曆史的我心滿意足了。何況還能下到地下兩層,上到禁止遊覽的總統家人親友居住的區域,這就很有類似沉浸式遊覽的樂趣了。

這部劇集沒有超級明星,但各位演員表演都不弱,比如溫特正經但不死闆,蒙混進來的“第三者”與女酒鬼招待員喜劇效果十足。其中差一點的,是清潔工艾爾麗,我覺得她有點用力過猛,顯得太兇,而不是角色的隐忍有力。警察顧問這位女主角的表演很精彩,那種對自己能力的自得,對笨人的不耐,對凡人的同情,對推理的投入、執着,表現得充分又微妙,加上她的觀鳥愛好者的人設,就顯得魅力十足,幾乎可以與英劇裡的馬普爾小姐、福爾摩斯抗衡了。當然,她應該也是從前輩塑造的偉大的偵探角色中學了不少。

主角偵探是黑人女性,助手是亞裔,總統是男同,這些設定很難說這不是在迎合歐美時代風氣。因為劇集拍得好,所以這些也無關緊要了。要緊的是,我從劇裡又看到那股子美國知識分子的機敏、狡黠、自信、尖銳。

推理劇好看,很大程度在于案件的奇特與推理的嚴密。《白宮殺人事件》情節不斷反轉,注意的焦點随着偵破的進程不斷轉移,事實的碎片一點點拼湊起來,最後成為一張完整的圖畫,這個過程讓人緊張而着迷。但這裡頭有些情節巧則巧,卻禁不起認真推敲。比如總統弟弟如此無能與不着調,他何以有那麼強大的動機搞出那麼多事情?又布魯斯和艾爾麗并排仰躺在地毯上訴說與安慰,浪漫的确是浪漫,但為何要躺在老太太的房門前?還有那座莉莉用來砸死溫特的鬧鐘,莉莉事後那麼多天的時間,怎麼不去直接銷毀這個最重要的罪證,反而以重新裝修做掩蓋?在國宴期間,讓那麼多人出狀況,讓幾乎所有人都可能殺死溫特,這也太鬧了。

更主要的,劇集一方面在突出白宮裡這群職業公仆的專業性,一方面又在大量表現他們的内卷與混亂,這裡頭是有些矛盾的。因為容易把這群人與總統一家人與莉莉這樣的新貴等量齊觀,而非形成對比了。但它也有很巧妙的安排,首先是以國會聽證會的方式展示劇情與人物;第二是大偵探時不時地觀鳥。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講故事的角度與趣味,讓節奏跌宕起伏,不至于平鋪直叙,令人昏昏。

盡管如此,用八集的長度講一個案件,就推理而言,也似乎過于冗長了。但它可以辯護的理由是,它使用這些時間展現了好多動人的細節與故事,大大豐富了角色,使得好幾位都變得立體而生動起來。比如水管工與清潔工的愛情,女偵探小時候幫助妹妹找襪子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制作者借着這個案件意圖呈現出不僅僅是人性的社會的沖突,還有更深的隐喻。

兇手莉莉,代表的是新貴裡的解構派。他們蔑視傳統、曆史、體制,他們幼稚無能,傲慢刻薄、莽撞可笑,卻充滿自信地認為自己必将打造一個新世界。被害者溫特,代表的是體面的專業官僚、職業經理人,他們珍視傳統價值、曆史、榮譽,他們保守、穩健、隐忍,為維持體制的運行苦心孤詣、忍辱負重。新貴莉莉殺死了老公仆溫特,弄得總統搬出了白宮。其中的隐喻很明顯。有意味的是,溫特與莉莉都在為總統一家人服務。這位總統和他的家人是怎樣的呢?為淋浴抓狂,遇事不決的總統,頹廢無聊的弟弟,拉着虎皮充大旗的親密朋友,就這樣一幫人,隻能稱之為草台班子。

女偵探最後的經典的總結發言,說明作者是站在公仆溫特一方面,至少對被害者有着更大的同情。那她斥責的,她反對的,邪惡的毫無同情心的莉莉,在現實中是哪些人,是呼之欲出的。 這個态度,在美國影視圈,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大概是美國最反對與警惕懂王與馬斯克聯盟的一群。

但這個商人總統與高科技資本的新保守主義結合,能量還沒釋放完。他們的毀滅,最好的情形還得等一段時間。最壞就是拉着全人類加速毀滅。 我的問題是,這個世界靠溫特是不夠的,靠女偵探也不夠。白宮也許真的要翻新了,但莉莉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