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之中,有一個卡米耶·克洛岱爾的詞條,原文如下:“卡米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1864-1943)。是法國最優秀的女雕塑家之一。她出生于法國維勒讷沃,是著名作家保羅•克洛岱爾之姊,是法國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學生,也是他的情人和藝術的競争者。她倔強、任性而又才華橫溢,曾參與創作羅丹最著名的幾件作品,如《加萊義民》,以及《地獄之門》群像的手腳部分。而羅丹的《吻》和《永恒的偶像》等雕塑也正是創作于二人熱戀的時期。”
可以注意到,在人物介紹中,絲毫沒有提及卡蜜兒獨立創作的任何一尊雕像。
何以至此?
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同生活上的困局來說,更為緻命的是精神上的困局。而在精神上最最難以令人釋懷的鎖鍊是:在得到後失去。
影片的開頭是明媚的:卡蜜兒在有暖氣的工作室裡工作,有着家庭的鼎力支持,還遇到了老師與愛人:羅丹。
然而這一切不過是浮光掠影。羅丹有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卡蜜兒隻能作為情婦存在。父親的支持是建立在女兒天賦的基礎之上,當創作之火熄滅,父親竟拿他人的成功來刺痛卡蜜兒。
卡蜜兒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做出一番事業,做到父親說的“成為自己”。可當這一幻想的泡沫被戳破,她還剩什麼?無盡的心靈迷宮與困局。
是寡情的父親、多情的愛人、懦弱的弟弟、刻薄的母親,是這些她最親近的人,将一個才華橫溢的女雕塑家的熊熊烈火撲滅。
她在迷宮中團團轉,卻接連被名為“責任”、“無名”、“天賦”、“愛情”撞得頭破血流。送不送進精神病院有什麼區别嗎?她的大腦已經将自己囚禁了。